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讲稿: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讲稿:坚持“两个结合”,不 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只有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 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 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事实上,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提出:“坚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 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可 以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马克思 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疑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的发展规律:坚持“两个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 一、坚持“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性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它第一 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百多年来,它不仅指导着 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其自身也随着 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十月革命 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马克思列宁主义 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由此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 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 中,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不断开辟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十八世纪中叶的欧洲。一方面,欧洲科 技革命、工业革命、文化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推动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 级;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冲突,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斗 争的兴起,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科技基 础、阶级基础、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 格斯在进行艰苦的深刻的科学研究之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 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由此,马克 思主义与其它一切“主义”“思想”“理论”“学说”之根本 不同,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有着自身特有的本质特征,这就是它 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创 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建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它不仅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和发展 的一般规律,还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形 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 的特殊规律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从而得出了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使社会主 义从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坚持“两个结 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根本前 提和基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 炮打开了国门,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 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特别是 一批又一批的先进志士,到处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大浪淘 沙中,终于找到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 义,找到了实现中国人民走向自由和解放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重 要的是“改造世界”,而无产阶级及其人民大众则是“改造世 界”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 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 器。”无产阶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迄今为止最先进的阶级,它只 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的利益不仅同最广 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其自身就是人民的主体构 成。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就是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指明:“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 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 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 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 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正是马克思主 义这种本质属性,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相结 合,从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也从此揭开了在“两个结合”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序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不同时期中国革命 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探索出适合不同时期中国国情 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这种结合,归根到底就是在中国 不同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也就是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 践中进行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 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 史条件为转移”。因此,要想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 命与建设的指导,就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就 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 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 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无产 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它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实践中,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又在 这种实践中使自身不断经受检验、获得丰富发展,不断开拓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使马克思主义成 为开放性的不断发展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与时代性。恩格 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 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 作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其理论创 新就永无止境。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青春与不 竭活力的真正奥秘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 辰200周年大会上就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 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 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而发展的 历史,是不断吸收中国历史上一切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丰富自己 的历史,也是一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历 史。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 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 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 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 彰显!”而坚持“两个结合”无疑是马克思主义这些本质特性 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两个结合”是真理的一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 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具有真理发 展的一般特征和基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主观和 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映。真理的一般特征主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绝对与相对 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真理从形式上来说,是主 观的;从内容上来说,是客观的。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 致、符合。因此,真理既具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真理的客 观性是由其内容的客观性所决定。一切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就 是因为它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主观性是由其形式的主观性与认识主体 的能动性所决定。人们要使认识达到真理,必须充分发挥认识 主体的能动性,以一定的主观形式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然而,真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可 是,任何实践,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 十八世纪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这一特定的实践中产生的,它要在 中国得以创新发展,实现其指导作用,就必须根据中国不同时 期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来展开。为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就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在主观上才能具有中国 形式,在客观上才能具有中国社会、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规律 的客观内容,从而也才能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 化。 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任何真理之所以是真理,都是 因为其有着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属性,即客观性。客观性对于 真理而言是绝对的,不具备客观性的认识,无论以什么形式出 现,都不可能是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真理,就是因 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客观性,也就 具有了绝对性。这种绝对性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 的什么“主义”)才能真正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与成 功。然而,任何一个具有客观性和绝对性的具体真理,无论多 么正确,都只能是在一定领域、一定层次、一定阶段上与客观 对象相符合,而无法穷尽无限的客观对象和客观过程,因而具 有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既由于把握真理的认识主体是具体的 历史的人,其认识能力总是有局限性的,又由于客观对象本身 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空中的客观对象也有着自身的特 质与特殊规律。真理这种绝对性与相对性统一的特点,必然要 求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具有绝对性真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 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就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与发展马克思 主义相统一,才能守正创新,开辟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 界。 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理论作为真理的一种表现 形式,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离开了 实践这个基础,认识便成了无源之水,无的放矢。无疑,实践 决定认识,但认识一经产生,又反过来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 用,能够指导实践的进行。人类的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 本区别,就在于人类的实践是有思想理论所指导的社会活动。 没有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就是盲目 的,往往要受到难以避免的挫折与失败。特别对于无产阶级革 命运动来说,理论的指导意义尤其重要。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胜 利,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然,科 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相一致。也就是 说,即便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都必须与具体实践相一 致,都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普遍真理的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其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 时,也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并在这种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 国化时代化。 真理认识有其辩证的发展规律。人们从实践中获得客观对 象的感性认识,并进一步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从中获得对 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又以这一真理认识指导实践,并在实 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曾经精辟地揭示了这一真理 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 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 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 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 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 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种真理认 识,也必然遵循这一客观规律,通过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不断取 得胜利的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走上更高 的台阶。 三、坚持“两个结合”是中国国情特质的客观要求 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同,每个国家的国情特质也都可以从 不同角度和方面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