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研讨发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内涵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研讨发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 内涵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本次党组理论中心集中学习研讨安排,下面,由我作 简要交流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 科技革命突破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作为党员领导干 部,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意义,准确理解新质生 产力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 最大的政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创新思 维模式、工作方式,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作为,推动高质量 发展取得新成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一、理论学习要常学常新,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 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理论素养和实践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 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 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 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 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 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 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以常学常新的态度,持续不断深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真正做到 学深悟透、把握重点、有力推动。 (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更高素质的劳动 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新型劳动者应当当具备知识型、 技术型、创新型特征,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紧跟时代,具备 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坚持创新理 念,创造性开展工作。劳动资料是生产力水平的测量仪。劳动 资料的数字化革新已经在现代通信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现代 运输系统、能源动力系统的效能提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对象也在不断扩展,新质生产 力需要新劳动对象。可无限循环利用的信息和数据资源,经过 有效搜集、整理、分析、挖掘和处理后,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可 释放巨大的生产力效应,因而成为人类探索和提升生产力发展 的新领域。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实 现生产力的跃升,因此需要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探索三者之间 的优化组合,使之产生深度化学反应,释放出更大的生产力潜 能,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不断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 力。 (二)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高科技体现新质 生产力的动能优势,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新一代 信息技术,以及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过程中涌现出的高科 技,极大改变了产业模式和形态,成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的第一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 技术为增长引擎,通过对能源、制造、交通、建筑等重点碳排 放领域的数字化改造、数字化融合,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的使 用,使传统产业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促进碳排放额度使用效 率的大幅提高。高质量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品质优势,经济发展 的质效与规模并重、多种要素的协同发展,产业融合与布局更 加合理、产品竞争力更高,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 显著优势。 (三)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的重大意义。新质生 产力概念的提出,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具有重大意义,首 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新质生产力的概 念,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 特点,主动契合推动时代发展主题提出的原创性理论。习近平 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整体改善”思 想,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整体性理论的创新。其次,推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 重要论述,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三大要素都提出 了新要求,对如何推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如何推动传统产业 的升级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给予明确指 引,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 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也都给予了明 确指引,最终落脚点是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的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生活服务。最后,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谋划,旨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提 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建立安全可控的现代化产 业体系,摆脱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问题,赢得国际竞 争主动权。 二、重点工作要精心谋划,牢牢把握创新发展推动新质生产 力的着力点和内在逻辑,加快推动创新成果有效转化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 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 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 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 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应当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在科技创 新、发展方式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持续发 力,提高全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