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汇编(12篇)(2024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 思想系列述评汇编(12篇) 目录 1.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2 2.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7 3. “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1 4.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17 5. 坚定文化自信 巩固文化主体性 22 6.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8 7. 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33 8.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 38 9.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44 10.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50 11.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12. 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一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 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 治责任扛在肩上,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 处。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宣传、 党管意识形态,引领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格局全面重塑,激 发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奋勇 前行的强大力量。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过程中,要进一步认识坚 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 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政治责任,勇于改革创新,强化法治保 障,建强干部人才队伍,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 保证。 守正,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 2023年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中国国家版本 馆、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文化建设 守正创新作出深刻阐述,鲜明提出: “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 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 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 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重大创新观点,彰显了对新 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 握。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 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 瞩、举旗定向,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升到极端重要的战略位 置,着力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建设具有强 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对我们党优良传统的传承发 扬——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不断得 到验证彰显、战胜各种谬论迷思的历史,一部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不断赢得支持认同的历史。 事实充分证明,党的发展和壮大,与我们党卓有成效的宣 传思想文化工作密不可分。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必须继续 发扬党的这一政治优势,不断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 导。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必然 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 立魂的工作。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 一,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 “两个巩固”“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 力”……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 要论断,始终突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 前进。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 保证——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行至民族复兴关键一程,思想文 化多元多样多变更加凸显、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 新时代新征程,通过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和宣传教育,必 将更好引领全党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阵地,必须掌握在忠于党、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 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 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 党、教育人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健全意识形态 工作责任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 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 办台、办新闻网站,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 论,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 “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 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最基本、也是最关键 的就是要把思想舆论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论是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单位,还是对社科理论、文 化艺术单位,无论是对传统媒体,还是对新兴媒体,习近平总 书记都高度重视阵地建设,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 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守牢阵地,就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复杂。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 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明确提 出“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 地”。 旗帜高扬、立场坚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 领下,全党要坚决守好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之正,牢牢掌 握思想舆论主动权、主导权,以自觉的斗争实践打开新天地、 夺取新胜利。 担责,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强起来 2022年10月25日,北京中南海,二十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 一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要亲力亲 为,既要做实干家,又要做宣传家”。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 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人才队伍。 扛责任,抓统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 手”。 当前,各级党委(党组)正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把宣传 思想文化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 加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形成在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下的职责 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构建起覆盖全党全社会的“大宣 传”格局。 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成熟、能否担当重任,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看重不重视、善不善抓宣传思想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 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 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 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 把方向,强队伍—— 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 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 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熟悉文艺工作、能够同文艺工作者打成 一片的干部放到领导岗位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要求中,政治过 硬始终是第一位。 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 记谈到自己当年在浙江工作时对当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 十二个字要求——“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就把 为党为民放在第一位来强调。 坚定政治方向,建强工作队伍。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 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工作队伍,正以高度的责任感 使命感,奋力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转作风,树新风——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 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 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坚持和加强党的文化领导 权,必须持之以恒转作风、改文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 义,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思想文化战 线担责于肩、履责于行,必将为从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坚 持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二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 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准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不断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涵养民族精神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 化新篇章。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从“尔滨”爆火出圈到网红城市持续“上新”,从“萌娃 大串门”到南北大联欢……2024年伊始,持续攀升的文旅消 费热度,升腾着经济发展温度,向世界展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 新气象。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 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物质富 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不仅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认为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 发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 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 设,反复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出“当高楼大 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 耸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统 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的重要位置,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自信中国,必胜信念更加坚定——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 大的脱贫攻坚战,14亿多人迈入全面小康生活,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两大精彩篇章同步书写,极大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 感。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 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 自强中国,奋斗精神更加昂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 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同时,建成世界最大 规模教育体系、社保体系,成为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国家 发展“致广大”的壮美画卷里,勾勒出每个人“尽精微”的幸 福坐标,凝聚起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100余年来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40多年的改革开放 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新时代10余年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充分证 明,两个文明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 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 向前推进。” “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关系” 一边是2500多年的古老街巷完整保存,一边是瞄准科技前 沿的现代企业日夜繁忙。 “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 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2023年7月6日,在苏州平江 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含义深刻。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影 响、互为条件,统一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 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 程中,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要求贯穿 始终。 物质基础“搭台”,精神文化“唱戏”。物质文明的发 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放眼广袤神州,承载着精神文明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 快推进。全国已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文化馆、博物馆 超1万家。目前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 和90%以上博物馆都实现了免费开放。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新中国70多年 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没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的雄厚实 力,就不会有人民群众精神殿堂的巍然屹立,精神文明建设就 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需求牵引供给、激发文化活力。经济多元化发展,对精神 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一家家演艺新空间蓬勃涌现,一项项跨界新玩法引领风 潮,一批批艺术新作品轮番上演……“花式”创新的文化供 给,不断满足人们更多元的精神需求。2023年北京等多地营业 性演出场次、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有没有”转 向“好不好”,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对文化建设提 出新的更高要求,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 文化“软实力”,提供“硬支撑”。以精神文明发展,增 强物质文明建设内在动能—— 从《觉醒年代》《长津湖》《山海情》等影视剧中汲取 力量,以《领航》《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艺术创作激扬豪 情……一批批优秀文化作品在产生良好经济效应的同时,凝聚 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文立心,以文弘业。加快推进高水平文化建设、高质量 文化供给,将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扩大经济增长空间,更将进 一步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为我们战胜前进路上一切 困难提供强大动能。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 文明的升华” 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需要以物质为基础,也需要用精神 作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 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 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 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翻开“十四五”规划纲要,展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 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位居前 列,“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紧随其后。 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 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 我们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持续夯实 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同时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 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 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 设—— 强化“硬实力”,建成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 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农业强国;着眼“软实力”,建成教育 强国、文化强国、网络强国、体育强国……放眼2035年,党的 二十大明确的一系列奋斗目标,勾勒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 协调的现代化美好图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 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全面增强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同时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丰富百姓衣食住行,落 实《“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 动(2023-2025年)实施方案》,鼓励“村BA”“村超”“村 排”等基层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顺应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必 须持续增进和改善民生福祉,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 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 展。 “我们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 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这是人民向往的 美好生活,也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三 “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阐述“坚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也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 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 立足恢弘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两个结合”帮助 我们真正理解中国道路。 这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 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朱熹园的一席话,发人 深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 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党的二十大前夕,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一至三编出 版发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序言中指出要“传承革命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使之与 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第二个结合”让经 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2023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把 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 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 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 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 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 大的真理力量。 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走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 代化道路,如何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 为中国理论,以中国理论指导新时代中国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察时指 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 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 的路。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 功的最大法宝。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 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了“两个结 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不断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 重要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进一步拓展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2021年“七一”前夕,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标 志着我国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全面落地。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成 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源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 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 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 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金融系统 注入传承传统、积极向上的文化基因,也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指明了提升金融软实力、建设金融强国的 前进方向。 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清晰标定: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 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 素……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之理”,使新时代党 的创新理论充盈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 魂。 2023年4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主题教育在全党展开,“一场新的学习竞赛”拉开帷幕。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 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 托,一个民族就能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论 述不断深入,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 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 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 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 个结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 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个结合”先后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 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党在新时 代新征程掌握宣传思想文化上的主动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 境界——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 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2022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 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面对党内“关键少数”,习近平总 书记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 国气派”。 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魂和根,理论创新之源才能越来越丰 富,理论创新之力才会越来越强劲。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 出“七个着力”的要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其中之一。 文脉绵延不绝,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适应时代 发展和人民需求。 “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准确把 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对待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原则方法,为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 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两个结合”,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 己国情的鲜明特色。”2023年2月7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 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 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 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它 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 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新征程上,更好坚持“两个结合”,以真理之光照亮奋斗 之路,以复兴之志凝聚磅礴之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 越宽阔。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四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 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 思想,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建 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 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贯通古今,新的文化使命是时代的深切呼唤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提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从赓续中 华文明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角度作出的庄严 宣告,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坚定的使 命感和厚重的人民情怀。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考察时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 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 好。” 在五千多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中华儿女筚路蓝 缕、以启山林,创造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 至今的灿烂文明。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 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唯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推动中华民族 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 能谱写出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华章。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辽宁锦州东湖文 化广场上,歌声飞扬。 2022年8月,正在辽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指 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 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紧紧锚 定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目标,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开阔人民的精神空间、增进人民 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才会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文化自信纳 入“四个自信”,称其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 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唯有担负起新的 文化使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革命文化、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融会贯通、生机勃勃,复兴伟业才会有绵 绵不绝的精神动力。 与时俱进,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 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 现文化进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 命”这一重大命题。 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文化 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 大任务,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指明方向。 新的文化使命,激荡文化繁荣发展的万千气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 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新时代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全民 族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继续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精华,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 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 走进人民群众心中,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发展、更加繁 荣的生动景象。 新的文化使命,汇聚建设文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新时代伟大征程,正是因为有了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我 们才拥有了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 力。 新的文化使命,启示我们要站在文化的轴线上,把握历 史、现实与未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 础,牢牢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强国建设,为伟大复兴中国梦 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新的文化使命,呼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担 当—— 河南安阳殷墟,洹河蜿蜒。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这次来 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 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 明发展道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滋养着中华 民族永续发展。 新的文化使命,启迪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 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 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 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与古为新,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新的历史担当 就在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深 情地说:“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 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 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 量之源。” 踏上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 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加需要我们深刻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 重要作用,展现积极的历史担当。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守自信自立的精神品 格——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新 馆。“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 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总书记说。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 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撑。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 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 主,才能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博大胸 襟—— 2023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举行宴 会,欢迎来华出席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中国 《采茶舞曲》、叙利亚《梦中之花》、尼泊尔《丝绸飘舞》等 乐曲奏响,汇聚成不同文明美美与共的交响。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 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 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 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守正创新的正气锐 气—— “崇龙尚玉”红山遗址、“文明圣地”良渚遗 址……2023年5月,“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数字 艺术大展”上线。古老的文明图景焕发出新的活力。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 代、引领时代。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 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才能推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焕发出 更加迷人的光彩,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 文立心、以文铸魂,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 命,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 巩固文化主体性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五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 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新 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进文化自 信自强,巩固文化主体性,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强国 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的精神伟力。 “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 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 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 新高度。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 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四个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充分的理由。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 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 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 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吸吮着五千多年文化养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引领推动下,新时代中华文化蔚为大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穿上“马面裙”,点亮竹制台灯,买点中华老字号产 品……曾经与时尚不搭边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今正成为备受年 轻人追捧的国风新潮流。 《长安三万里》《长津湖》等影片深受观众喜爱;《复兴 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中华文化的“一 池春水”生机勃勃,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依托坚定的文化自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更为主动 的精神力量。 从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到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 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融会贯通、生机勃勃,深厚悠久的中华 文明展现出强大的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 力。 中华文明奔涌向前,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以坚定的文化自 信为基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现恢弘气象,中 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在 新时代巍然耸立。 “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 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 的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有了文化主体性,中 华民族才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 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 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建立起来的。 置身时间长河,感悟独立自主这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我 们才能深刻理解文化主体性从何而来——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高悬在书院讲堂前的“实事求 是”匾额,记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烛照古今的思 想光华。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望着这块匾 额,久久凝思:“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 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 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立足自身历史传 统和文化积淀,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独立自主探索出一条适 合自己的道路,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民族,激活了曾经蒙尘的伟 大文明。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重大 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孕育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 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旗帜鲜明反对在政治制度上搬来一座“飞来峰”,强 调“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千万不能‘邯郸学 步,失其故行’”;深刻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 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所 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 中国特色”……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文化主体 性的最有力体现。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 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 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 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日前,在省部级主要领 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 书记提出的这一重大课题,必将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之基,推 动“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的时 代光芒。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穿越历史的烟云,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绵延传承至 今从未中断,始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 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 必然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 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深圳莲花山上,挺拔茂盛的高山榕迎风而立,见证新时代 改革开放的万千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 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 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正是坚持走自己的路,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 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正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 量的基点上,中国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 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 底抽薪。 2023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 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 提。”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 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 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 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平视这个世界。 “感知中国”“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品牌活动走向 世界掀起中华文化魅力热潮;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 大运会惊艳四方,展现中华文化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 度;中非合作论坛、上海进博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 主场外交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经验……中国正以开放包容 的胸怀展现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