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全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全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 济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数实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实体经济基础待夯实,数实融合根基力量偏弱。产业 协同联动不足,实体经济运行风险高。一方面,工业结构不均 衡,一业独大突出。2023年,我市市的规上工业中,汽车及零 部件制造业占47%,约为半壁江山;汽车、机械、农副前三制造 业加总占比78.8%,而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民用航空占规 上工业比重分别只占3.4%、2.7%和0.4%。另一方面,生产性服 务业支撑弱,产业融合度低。我市的服务业在GDP中比重虽 高,但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发 展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制约了实体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科技支撑弱,实体经济数字化 转型后劲不足。实体经济中高技术产业比重低。2023年,我市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 为10.1%;高新技术企业4200家,低于同期成都1.14万家、西 安9700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为690.15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 居第11位,仅高于东北其他三市和厦门(与广州4058.66亿元、 西安3900.67亿元、深圳3290.19亿元有很大差距)。根据《中 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我市在中国 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居第36位,西安、郑州、长春分 别位于第10、23、29位。 (二)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度低,数实融合产业重构受 限。企业技术承接能力弱,数实融合主体不强。我市科研院所 强科研实力与企业弱承接能力并存。如中科院金属所医疗器械 成果转化能力居全国第一梯队,可本地企业承接能力弱,导致 成果大多在外省转化实现。我市虽拥有国家材料实验室,但新 材料生产企业参与较少,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应用协同性差。跨 界平台发展不充分,数实融合通道受阻。如我市相关企业要研 制生产抑制眼底新生血管生成的生物抗体药物,需要跨界研 发、以数字技术支持数据筛选和网络协同,而受制于企业联盟 等跨界平台发展不充分,研发与生产脱节,数字技术与生产研 发脱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低,数实融合底座不牢。规 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 业在GDP中占比较低,半导体等产业集聚效应较弱,缺乏像华 为、腾讯等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2023年,我市集成电路产业 总产值64.7亿元(深圳,突破1300亿元;西安,突破1000亿 元),且超过10亿规模的企业仅有拓荆、芯源微、富创3家。由 赛迪顾问公布的《2023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显 示,我市在其中排名第18位,而青岛、郑州分别排在 第11、13位。 (三)政策协同性不足,数实融合制度性成本较高。数字经 济相关职能部门权责待明晰。数实融合涉及经济社会各方 面,超出各部门原有职能范围,新的内容由哪些部门推进或联 合推进亟待明晰,如何协同联动,机制有待确定。随 着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我市相关部门职能需 进一步确认,避免等待观望、遗失发展时机。行政壁垒和门槛 待破除。如各区投资建设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存在行政区划属 性、仅限于本区注册企业或其他主体使用、区内低折扣等,各 区竞争大于合作,易导致资源同质化投入不利于市域、我市现 代化都市圈要素市场一体化。 (四)数字经济要素保障弱,数实融合潜力难以释放。数据 资源共享壁垒高,数实纽带不畅通。数据标准规范缺失、数据 烟囱制约数实融合。我市的数据尤其是工业数据流转、交易、 共享困难,先行地区的经验涉及行业、管理等经济社会复杂运 行体系,存在诸多隐性细节,很难轻易复制模仿。政务数据归 集与共享也面临着统计口径不统一、数据可信度待查验等难 点。如“惠帮企@链上**”所集聚的大量企业数据,就面临着梳 理、拣选、设立指标体系和绘制企业画像等难题。要素保障不 足,数实生态不完善。数实融合社会资本参与少,外部资金渠 道单一。数实人才短缺,面临核心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人才 培育跟不上技术发展演变速度和人才“育后难留”等问题。如 与院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中,超过90%的毕业生选择到南方城市 就业。 二、对策建议 (一)强筋健骨,夯实数实融合根基力量。强根基:做强制 造业。明确“制造业当家”目标,将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增 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列入核心目标,破解土地等各种要素 对制造业当家的约束,建立完善各级党委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