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以科技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全面创新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以科技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全面创新 全面创新统筹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 各方面创新,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业态创新、社会创新等 各领域创新,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全要素、全系统、 全方位变革,呈现出创新范围的全域性、创新层级的贯通性、创 新主体的全员性、创新内容的全面性、创新活动的协同性、创新 体系的包容性等特征。我们要深刻认识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以 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全面创新,把全面创新的核心地位贯穿 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 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 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充分体现了以改革驱动 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的基本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 代化,全面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实现高质 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我们要以科技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快 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一体改革,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 全面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 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对全面创新理论内涵的再认识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制度、 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优势越来越集中体现在科技创新能 力上。我国正处于建设科技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 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是新时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先导和根本支撑,具有鲜明的 时代性、引领性和前瞻性。 “全面创新”概念内涵历经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转变,从 管理需要到政策表述的功能转变,从提高生产力到统筹生产力、 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观念转变。在学术界,从企业创新管理的 微观视角出发,我国学者率先提出了全面创新的微观概念,即企 业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还需要其它类型创新与之相配合, 如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模式创新等,通过全类型创 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2014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 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 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2015 年,中共中央、国 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的若干意见》首次在文件中阐述全面创新。2015 年 10 月,党的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 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进一步拓展了全面创新的内容构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 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 新的基础制度”。全面创新作为政策概念,已被广泛用于我国政 策文件中,成为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 题中之义。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全面创新的内涵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深 化,既要突破原有局限于微观的理解,又要注重背后的生产关系 逻辑,特别是与生产关系有关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从而形成 宏中微相统一的理论基础,更好厘清全面创新基础制度背后的逻 辑机理。全面创新统筹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 新等各方面创新,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业态创新、社会创 新等各领域创新,形成以理论创新为基石、以制度创新为动力、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文化创新为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全 面创新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 位变革,呈现出创新范围的全域性、创新层级的贯通性、创新主 体的全员性、创新内容的全面性、创新活动的协同性、创新体系 的包容性等特征,实现了宏中微观的统一。 微观层面企业全类型的创新是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再发展。 创新是企业家不断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 系,实现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推动企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 端跃升。这一过程涉及企业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方式相互交织、 相互作用,从控制原材料新供应源(价值链上的战略创新等)到 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工艺创新),再到推广新产品(产品 创新)、开辟新市场(市场创新)、实现工业新组织(组织创新或 流程创新)。仅关注企业创新的某一方面都是以片面、孤立的方 式看待创新,缺乏创新的系统观。 中观层面全领域的创新核心要义是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 会各领域发展全面融合、彼此支撑。全面创新的实现纽带是科技 创新与产业创新、业态创新、社会创新等深度融合,不断激发经 济动力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经济结构优 化、民生福祉增进、绿色智能社会转型、区域发展活力增强。 宏观层面全方位的创新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理论创 新指引创新发展的方向,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支撑。制度创新则 是全面创新的规则保障,嵌入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 等过程与活动中。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具有决定性影 响和作用,是全面创新的核心引领。文化创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 最深层根基,创新过程必然伴随“革故”,文化创新关键是思想 观念的创新,从观念突围和更新着手,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创造 力,推动全社会创新。 全面创新的新趋势与新变化 第一,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 新时代以来,我国全面创新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 系列标志性成果。科学研究面向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入与拓展, 技术革命核心驱动力和演进方向基本明确。基础科学不断向宇观 极大尺度、微观极小尺度、极端条件、极综合交叉方向拓展,对 暗物质和暗能量奥秘的揭示,可能颠覆人们对大尺度宇宙和微观 物质的认知。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引领变革的主导力量,与能源、 生物等协同融合将技术革命向纵深推进。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 网络等技术加速引领智能化浪潮,量子科技颠覆人类社会的脚步 逐渐接近。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生物技术推动人类从认知生 命进入设计乃至创造生命的新阶段。能源革命向供需一体化、绿 色化方向持续推进,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采集系统、存储系统与 智能电网的融合将构成绿色的能源体系,能源需求方同时成为能 源供给载体。科学技术呈现高度交叉、渗透和扩散的特征,科学、 技术与工程的界限日益模糊,科技创新进入大融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