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坚持以新质生产 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同志们: 按照局党组工作安排,下面,我围绕“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发 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为大家讲一堂专题党课,与 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 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 下简称《决定》)明确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 机制”作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首要内 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 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 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 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加快发展新质生 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推 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积极培 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 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 能。”这是“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被提及,令人耳目一新。 紧接着,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 记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 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 力。”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会在此时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 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探求原因。 (一)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就,需要有新的理论进行概 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贯彻 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 识,更加强调发展的高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我国经济 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 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 务”。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 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高质量发展成为 主旋律。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将超过130万亿 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尤其值得指出的 是,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 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 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 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这些充分说 明,中国经济到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有新的创新理论进行概 括,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正好迎合了这一时代需要。 (二)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需要有新的理论进 行指导。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 次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经济全球 化遭遇逆流,网络安全、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 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加剧。从内在条件看,我国一些领域关键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 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掣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工作推进情 况看,有的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一遇到矛盾和困 难又习惯性回到追求粗放扩张、低效发展的老路上;有的领导 干部观念陈旧,名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新瓶装旧 酒”;有的领导干部能力不足,面对国内外新环境新挑战,不 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等。破解这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 素,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 出,恰恰成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一把金钥匙。 (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需要有新的理论进行赋 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五个方 面,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 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当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 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 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目标。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 猛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 活跃和加速拓展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 新材料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 破、加速裂变的态势。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过程,应该是 一个始终洋溢着新质生产力生机活力的过程。因此,我们迫切 需要有新的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赢得发展主动 权,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很好地契合了这一时代要求。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024年1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 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 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 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自2023年7月起,习近平总书 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多地考察调研时,都提出要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 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 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 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 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 的发展实践。那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 基本特征又是什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概括地 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 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个定义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和基本特征概括得极其清晰、透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 的《决定》进一步概括为“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 特征的生产力”。这两个定义唯一的区别在于,将“高科 技”改为“高技术”,实际上是将“高科学技术”简化为“高 技术”。这一表述的微小变化,并没有改变新质生产力的基本 特征。 (一)新质生产力是“高技术”的生产力。“高技术”表现 为:新质生产力取决于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突破,以数字 时代科学技术发生根本性质变、实现颠覆性创新、取得革命性 进步为根基,代表全球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方向。历 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 取物质资料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 素,因而总是处于不断新质化的运动之中。纵观人类社会发展 史,生产力经历了“人力—畜力—动力—算力”的发展演 变,推动人类社会从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再走向信息时 代。当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5G互联网、区 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开始 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算力已不再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专有服 务,而逐渐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及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与此同 时,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精尖科技取得关键性突 破,共同催生了新质生产力。因此,“高技术”是新质生产力 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本质属性。 (二)新质生产力是“高效能”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