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三个区分审计运用的方法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三个区分审计运用的方法 “三个区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指导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准确界定问题本质属性 的重要标尺,是破除“突破条框即问题”传统审计思维与树立“突破未必是问题”科学审 计思维的分水岭。它不仅有利于实现鼓励创新、推动改革、包容试错的审计目 标,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区分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 少数人可能认为把无意过失与明知故犯的违法违纪行为区分开来,是区分问题 责任主体的一种主观态度或者内在的心理意识活动,理论上可行,实践上不具有操 作性。其实不然,只要做到统筹兼顾证据链条的高度相关和逻辑链条的互为因 果,就可以准确区分责任主体的“故意”与“过失”。具体区分依据: 一是会议纪要。按照党章和现行法律法规要求,但凡涉及“三重一大”的重要决 策,都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集体决策。如一个重大事项执行失败或出现 意外,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审计人员应首先调阅相关会议纪要,关注该事项决 策是否合规、决策重点是什么、有无成员持反对意见、具体的反对理由是什么、是 单次会议决定还是多次会议商定,如果是多次会议商定的还要研究后续会议是否具 有相关性,即研究是否有针对性地解决上次会议提出的问题等因素,否则就可能 是“一言堂”决策行为,这种情况下就属于典型的“故意”为之,事实上的决策者就应该 为该问题的后果负直接责任。作为调阅会议纪要了解客观情况的必要补充,审计人 员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找当时的参会人员或参与决策成员进行座谈,进一步佐证会议 纪要内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二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当前社会的重大事项决策多是具有很高专业水平的 技术性工作,因此在审计如环境、科级、知识产权转让等需要特殊专业知识才能胜 任决策的情况是,就不能仅停留在看其是否执行了民主决策的层面,还要重点关注 其是否借助了必要的外部技术专家力量。这种情况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成 为审计人员判定后果“故意”还是“过失”的有力证据载体。如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未 经过周密论证,或缺少必要的专家论证环节,或编制内容缺少对项目实施可能遇到 困难的评估,使得项目匆匆上马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归属于 责任人的“故意”行为。 三是试点效果。政策试点是在特定范围内有特定主题尝试性地执行某项政 策,以便把政策创新可能衍生的不确定性和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同时总结经 验和修正错误,使政策在全面铺开时绝大多数公众能够享受到创新政策的红利,而 非分担新政策实效的成本。试点效果具体分为有无试点、试点反馈信息的全面程度 两个层面。当审计人员面对一项创新政策执行带来的系列问题时,应首先关注该政 策的设计者层次、政策预期目标,政策计划时间、政策执行主体等因素,并进一步 关注新政策在全面铺开前有无审慎地小规模试点,或者政策执行主体从试点中得到 信息反馈的正确性与全面性。如果一项政策在全面执行时出现了普遍的规律性问 题,则证明试点时的信息反馈机制不够健全,未能为政策设计者提供中肯的修正完 善建议。在对一个问题定性时区分“故意”与“过失”,也需关注试点情况,从试点报告 或总结中捕捉有力证据,从参与政策试点的执行主体中了解试点对完善整个政策的 正反两方面作用,从而客观厘定产生后果的主观原因。 二、区分工作失误与失职渎职 这本质上属于问题责任主体“不会”与“不为”的问题,因为本身“不会”而出现工作 失误情有可原,但如果是会而“不为”则应归属失职渎职范畴,且后者为掩盖其失职渎 职的不良后果往往在执行过程中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具体可以统筹使用以下三种方 式判断。 一是个人简历。区分问题责任主体是“不会”还是“不为”,首先应判断问题主题是 否具备某种专业资格或资质以及胜任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