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在 2025 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 2025 年 XX 市科技工作会议,旨
在全面总结过往成绩,精准谋划未来发展,奋力推动我市科技事
业迈向新高度。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
委科技委的统筹推动下,全市科技系统勇担使命、开拓创新,取
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今年,
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 XX
篇章的关键之年,我们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与使命。接下来,
我讲几点意见。
一、回顾过往,总结成绩强信心
(一)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成果丰。一是深化合作交流,
校市院市携手共进。过去一年,我们积极推动校市、院市合作不
断务实深化。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组织交流活
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之间的深度对接,实现了人
才、技术、项目等资源的高效共享。南开大学、XX 大学等高校
与众多企业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围绕人工智能、生物
医药等关键领域,联合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取得了多项创新性
成果,为我市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二是推进实体运行,创
新中心作用凸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XX 中心的实体化运
行,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该中心充分发挥自
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在津布局了 26 个功能平台,涵盖了智
能制造、新能源等多个重点领域。这些平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技
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全方位服务,还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和创
新团队入驻,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三是加强区域协作,技术
交易蓬勃发展。我市积极推动京津冀区域技术交易市场的协同发
展,与京冀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 35%。通过搭建线
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完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为企业
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技术交易渠道。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知
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进一步促进了技术成果的流通
和转化。
(二)园区建设,创新引领开新局。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助
力园区加速发展。出台了促进天开园发展条例和“2.0 版”支持
政策,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这些政策涵盖了资
金扶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创
新创业成本,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政策
的宣传和解读,确保企业能够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二是创新工
作机制,优化园区服务效能。创新“选育诊融赛转”六项机制,
通过精准筛选优质项目、专业培育创新企业、全面诊断发展问题、
多元提供融资支持、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高效推动成果转化
等一系列举措,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优化政务、
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五类服务,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实
现了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三是壮大
企业规模,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天开园园区累计孵化、引进科
技企业超 2600 家,17 家核心区孵化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我们
通过加强企业培育和引进工作,吸引了一批优质的科技企业和项
目入驻园区。同时,我们还为企业提供了场地、设备、资金等方
面的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企
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创新突破,综合实力大提升。一是强化平台建设,提
升创新策源能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实验室体系效
能持续提升。新建了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我市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
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创新平台的管理和考核,
推动平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聚焦科技攻关,取
得重大创新成果。科技攻关取得系列重大新成果,基础原创成果
持续涌现。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
技专项,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例如,在氧化镓半导体材料、
CAR-T 细胞药物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集成电路化学抛光
装备等 16 项工业领域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三是培育创新企
业,壮大企业创新底盘。创新型企业培育再上新台阶,企业底盘
持续壮大。我们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
业成长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支持
力度。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1.1 万家、实现营业收入超
过 1.45 万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也大幅增长,为我市经济
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锚定目标,明确方向谋发展
(一)园区建设,打造一流创高地。一是明晰产业赛道,精
准规划产业布局。今年,我们将出台天开园打造国内一流科创园
区三年行动方案,高水平编制园区产业布局规划。深入研究国内
外科创园区的发展趋势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市的产业基础和优势,
明确园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
群。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拓展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格局。
统筹“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布局,稳步拓展“多点”。按照“一
区一特色、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原则,有序推动创新资源密集区
布点入局,年内将和平区和畅园 1 号楼、静海区团泊健康城相关
区域等纳入“多点”。依托南开大学、XX 大学校友会等资源,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置创新中心,探索在美国留学生密集
的波士顿、旧金山等建设联络点,进一步拓展园区的发展空间,
提升园区的影响力。三是引育壮大企业,提升园区发展质效。加
大对园区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吸
引更多优质的科技企业和项目入驻园区。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支
持,建立企业成长档案,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鼓励企
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提升园区的整体发展质量。
(二)协同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一是深化校市院市合作,
促进资源共享共用。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
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
共同承担科研项目等方式,实现人才、技术、资源的共享共用。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我市
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二是推动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
用。持续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XX 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完善中心的功能和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心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
的创新资源向中心集聚。充分发挥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辐射带
动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区域技术交易,促
进成果流通转化。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区域技术交易市场的协同发
展机制,加强与京冀地区的技术交易合作。搭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