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
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
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
生动力、韧性、潜力。”这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
指明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成就的关键因素。在更
高水平上持续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这一系
列重要优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
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
能源保障。
我国新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
发展之路,能源转型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新能源领域不断实现
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能源保供贡献了新力
量,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新方案。
能源结构转型取得历史性突破。截至 2023 年底,风电、光
伏发电装机规模比 10年前增长了 10倍,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约占全球的 40%。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 3 万亿千瓦时左右,
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 1/3,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超过全国城
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023 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6.4%,比
10 年前提高 10.9 个百分点,绿电消费比重达到 36%左右。
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2023 年,我国量产先进光伏
电池转换效率达到 25.5%。兆瓦级风电整机已形成多条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的成熟技术路线。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在电池能量密度、
寿命和安全性等技术指标上位居世界前列。2023 年新能源汽车
出口同比增长 77.6%,出口量居全球首位。我国新能源产品以质
优价廉的高性价比,在国际市场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赢得了不
同国家、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新能源对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
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经全球领先,建成了世界上最
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新的希望。
2023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 5.1 亿千瓦,我国贡献超一半。
2022 年,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与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
合计贡献减排量超过 28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同期可再
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 41%。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
10 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
超过 60%和 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
中国工程。
新能源国际合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我国已与 100 多个国
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我国在境外的绿色低碳能源
投资已经超过传统能源投资。我国与欧盟、东盟、阿盟等持续
深化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合作成果惠及多国人民。建立“一
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等机制。
我国企业的海外清洁能源投资涵盖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主要
领域,帮助其他国家实现减碳目标,创造了新的产业与就业,促
进了共同发展繁荣。
新能源发展充分体现中国经济显著优势
新时代以来我国新能源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是中国经济体
制优势、需求优势、供给优势、人才优势的生动注脚和鲜活案例。
体制优势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坚强领导,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
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发展新能源产业关键在于培
育新质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最能激发社会生产力潜
能的经济体制。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从小到大到强的发展,离不
开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力保障。2000 年以来,中
国研发投入平均每年增长 14.2%,核心技术进步推动产业不断高
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需求优势是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一个时期,
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
潜力会不断释放。”我国作为一个具有 14 亿多人口规模、130 多
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庞大经济体,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
一,人民群众迈向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空间广阔。我国新能源的迅
速发展离不开强大内需的哺育,我国体量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丰富
多样的用车环境,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迭代升级提供了土壤。
通过有效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