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个论断
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根本,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一体推进教育
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
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
始终与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今中国,
教育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
重要动力。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
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
国家崛起。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
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和坚实基础。新时代以来,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
决策,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
革,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已建成世
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
上国家行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力量。
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
发展的总目标。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但实现从教育
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
改革。按照《决定》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聚焦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加快建设高质
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
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聚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
质量,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
和优势学科,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
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实施“强基计划”
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
革,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根据国家发展
需要合理布局教育层次、类型、格局,用好选拔机制,满足国家
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坚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
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科技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首要动力,深刻改变着世
界发展格局。18 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
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
向工业社会的转变。19 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
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层
次、更广领域拓展。20 世纪末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的
发明和广泛应用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信息化、数字化深
刻转型。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每一次科技革新都伴随着社会生产
力水平的巨大跨越,科学技术创新成为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
也是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关键变量。谁能够占领科技制高
点,谁就能在现代化发展中走在前列。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
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
和主战场,深刻重塑着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
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新时代以来,我国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定 2035 年
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
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重
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还存在
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
科技人才不足等短板和弱项。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
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锚
定 2035 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国
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
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改
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
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
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鼓励开展高
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