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日党课讲稿: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经济
发展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经济发展主要成就概述
新中国是在极其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2 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 679 亿元,到 1978 年增加至 3679 亿元,
再到 1986 年突破 1 万亿元,2000 年突破 10 万亿元,2006 年突
破 20 万亿元,此后以每 1 至 2 年便突破一个十万亿元关口的速
度发展,2020 年突破 100 万亿元大关,2023 年超过 126 万亿元,
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不变价计算,2023 年国内生产总值
比 1952 年增长 223 倍,年均增长 7.9%。
2021 年,我国经济总量达 114.4 万亿元,突破 110 万亿元,
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 17.7 万亿美元。
近几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美国 GDP 占比有
所下降。下降的原因藏在美元的“非正常走势”中。2022 年以
来,美联储连续加息,将利率推至本世纪最高水平。2021 年末
到 2024 年一季度末,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超过 10%,因此人民币
在换算成美元后也会相应“缩水”,结果就是对美 GDP 占比下降。
一言以蔽之,中国 GDP 对美占比下降背后,是美国经济数据的
“虚胖”、“注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
产量由 1949 年的 2264 亿斤增加到 2023 年的 13908 亿斤,增长
5.1 倍,谷物、肉类、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
当今,我们建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制
造业增加值连续 14 年位居世界首位,在 500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
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全球第一。
2023 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 3000 万辆,手机产量 15.7 亿
台,集成电路产量为 3514 亿块。另外,自 2015 年起,中国新能
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 年产销量更是接
近千万辆。
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我国逐步形成煤、油、气、核、新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多元供应体系,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由
1949 年的 0.2 亿吨标准煤增至 2023 年的 48.3 亿吨标准煤;原煤
产量由 0.3 亿吨增至 47.1 亿吨,原油产量由 12.0 万吨增至 2.1 亿
吨;天然气产量由 0.1 亿立方米增至 2324 亿立方米;发电量由
43 亿千瓦时增至 9.5 万亿千瓦时,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
能源技术革命深入推进,清洁能源较快发展,目前已建成全球最
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占全球比重近四
成,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
量比重由 1957 年的 3.1%提高至 2023 年的 26.4%。
在交通运输方面,1949 年,全国能够通车的铁路仅 2.2 万公
里,公路通车里程仅 8.1 万公里。2023 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
15.9 万公里,比 1949 年增长 6 倍。2023 年,我国公路里程达 544
万公里,比 1949 年增长 66 倍。当前,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加速
成型,有力保障了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
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逐步改变了新中国成立
初期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二、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党的十八
大以来,产业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态势更加明显。2023 年,第
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 7.1%、38.3%、54.6%。从内部看,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15.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不断提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
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旧思想、
旧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
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
地位显著提高。
我国的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现成模式可套。邓
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是一场大试验,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
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1984 年,党的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该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
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
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 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
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
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
制。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
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
行经营决策”。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
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
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
济手段。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党的十四大提出
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进一步具体化。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
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
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
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
位问题。”
二、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