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日党课讲稿:文化思想构成了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一、从六个方面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
2023 年 10 月 7 日至 8 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
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
化思想。
如何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统揽新时代文化建设全局,鲜明提出一系列具有原
创性、独创性、开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第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文明、文化提出了大量富有创造性的论述。
从现实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当
今,我们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成败至关紧
要。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
理论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全国人民在文化领域开拓进取,取得了大量成效。习近平文化思
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坚持和加强
党的文化领导权,以高度的文化自主性、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扎根中国历史文化沃土,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
统研究并回答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
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
立性的大问题。
第五,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和中
华文明的理解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
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
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文化建设
事业的发展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华文明自
然延伸的结果。
第六,习近平文化思想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
到了新高度。新时代是一个需要文化自信并且能够铸就文化自信
的时代。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形成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
了基本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起源、文化本质、精
神文化生产发展规律、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历史
继承性和创新性、无产阶级掌握和巩固文化领导权,以及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理论。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
维方式和丰富的语言、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思想
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美学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
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
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
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
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
合性。”
《礼记·礼运》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句的意
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这与习近平总书
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
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富于创新、意
义重大,深刻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
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文化建设,领导全国人民在文化领域取得
了巨大成就。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
在文物保护领域,举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党抢
救保护文物的例子。《赵城金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版汉文
大藏经北宋《开宝大藏经》的复刻本。元代,赵城广胜寺僧众苦
于当地没有大藏经,便从当时的燕京(即今天的北京)请印《赵
城金藏》,后经装帧供奉在广胜寺内。到了明代,人们曾对《赵
城金藏》进行了修补,但此部经书后来的去向不为人知。直到
1933 年,人们才在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重新发现了这部经书。
1942 年,侵略晋南的日军企图劫走这部藏经。广胜寺立即派人
报告八路军赵城县抗日政府。当地僧众在太岳军区和县游击大队
支持下,将《赵城金藏》连夜转移。新华社太岳分社以《赵城军
民协力卫护佛家珍藏抢出广胜寺古代经卷》为题报道了这一重大
历史事件,刊登在 1942 年 7 月 6 日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务院在 1950 年颁布了《禁止珍
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有关保护
文物的法令。1961 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暂行条例》,初
步确立文物保护的基本制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一步完善了文物保护工作。1992 年,
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
方针。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颁布,确立
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 16 字文物
工作方针。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
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
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特别强调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 16 字文物工作方针。
16 字文物工作方针是我们党对文物工作理念的继承。为什
么强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文明资源。文物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即
使修复了也难有往日的风采神韵。同时,文物保护不能局限于抢
救和保护,还要重视文物的合理利用,进而服务于中华民族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