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后备力量分析评估报告
自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常青工程”以来,全区各乡镇结合实
际,在“选、帮、育、用”上下足功夫,全区 16 个乡镇 210 个
村(社区)共储备村级后备力量 573 名,其中男性 349 名,女性
224 名,男女比例 1.5:1,中共党员 244 人,占 42.6%,大专以上
学历 169 人,占 29.5%,全区每个村(社区)平均储备 2-3 人不
等,储备了一批素质相对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村级后备
力量。
一、结构分析
(一)年龄方面。此次村级后备力量较为年轻,30 岁及以
下 181 名,占 31.5%,31-40 岁共 312 名,占 54.4%,因外出务工、
村干部吸引力低等客观方面原因,41 岁以上 80 人,占 14.1%。
(二)学历方面。大专(包含在职学历)以上 169 人,占
29.5%,高中、中专 233 人,占 40.6%,初中及以下 171 人,占
29.8%,后备力量整体学历较高。
(三)个人经历方面。现任村团支部书记、妇联主席、计生
专干等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 145 人,村民小组长、屯级党支部书
记等屯组干部 99 人,务工或其他职务 51 人,无职务经历(务农、
无职党员)278 人。
二、面临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村级后备力量现状分析及前期调研工作情况,存在无职
人员偏多、帮带力度不足、培养方式单一、备用结合有待加强
等问题,主要原因有: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一些乡镇、村未认识到培养村级
后备力量的深远意义,没有真正把培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加上培养村级后备力量费时、费事、费力,短时间内成效不明显,
缺少长远计划和具体措施,存在“只选不带”
“只选轻育”等问题,在补选或换届时就会出现无人可选、
无人可用等现象。有些村“两委”干部心存顾虑,怕抢了“位
子”,不愿主动交任务、压担子,一定程度影响了村级后备力量
的成长。
(二)农村青年普遍外出务工。农村大多数有文化、有想法、
有能力的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中的大多是年龄偏
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人员,综合素质相对低,有的年轻人
怕得罪人,不愿当村干部,使得村级后备力量选择面窄,部分村
出现“矮子中选将军”,在此次村级后备力量中,无职人员 278
人,占总数 48.5%,比例偏高。
(三)教育培养方式单一。从前期调研了解情况看,大部分
乡镇对村级后备力量的培养能按照要求进行,但乡级培训有待加
强,培训对象多为村团支部书记、妇联主席和村级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