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札记:我自“远方”来 踏歌寻“梦”去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自求学开始,
我就一直在城里读书,走过凌晨一两点昏黄的马路,也骑着单车
穿梭于大街小巷间,所以初到基层,满目都是新鲜。袅袅炊烟、
清脆鸟鸣、潺潺流水、阵阵花香,我被这宁静感染,也为这诗意
沉醉……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句“我自远方来,踏歌寻梦去”,
如今心定在这儿、情聚在这儿,答卷也写在这儿,拥抱基层自觉
天地广阔、未来可期。
我自“远方”来,带着一身“鲜衣怒马少年时”的昂扬斗志,
踏青春之歌寻“雄鹰展翅冲九天”的成长梦。“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以“萌新”之姿来到基层,难免碰壁,从听
不懂方言的尴尬,到入户开不了口沟通的冷场面,从难以适应南
方的湿冷天气,总觉得裹着厚厚的、湿答答的被子难以入眠,到
第一次接手具体的工作却因经验不足而办砸了……这些困扰我
的问题,写在了工作笔记上,也化为了略带辛酸的泪水。我自
“远方”来,经历了适应期、转变期,但无论前面有多少困难和
阻碍,我都相信雄鹰定有展翅时、真金不怕火来炼。于是,“勤
学”成了我的标签,坐在村头坝子,我在记录大家的期待,也在
学习大家的务农经验;走进群众家门,我在聆听他们的心声,也
在学习地道的农家话……点点滴滴、四季轮转,一路欢笑一路眼
泪,我在这里收获着,唱响着热情奔涌、节奏铿锵的青春之歌。
我自“远方”来,带着一腔“但愿苍生俱饱暖”的炽热情感,
踏初心之歌寻“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梦。小时候我生活在农
村,曾眼见老一辈劳作的辛苦。那是炎热的暑天,我躲在屋檐下
吃着西瓜,而外公已经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