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15年北京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15年北京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材料(一)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及相关单位要把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工作列入重要议 事日程,按照“____________”的思路,健全办理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要 求,严格落实责任制。领导班子要加强对办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对于涉 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建议,承办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研究,了解 进展情况,推动问题解决;承办单位主管领导要及时协调解决办理建议中遇到的困难 和问题,必要时亲自答复;要明确内部责任处室、承办责任人和办理时限及工作要 求;市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加大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力度;对于涉及全局,本单位难 以协调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机关请示报告。 1.对上述文字的基本精神,概括最准确的是()。 A.增强履职意识 B.认真分析问题 C.科学分类指导 D.加强组织领导 【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引出“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工作”的话题,后文分主体阐述组织领 导好此项工作的具体措施,且多次出现“组织”和“领导”这两个关键词,归纳概括对 应D项。文段重点谈论的是行动措施,A项“增强意识”、B项“分析问题”非文段重 点,C项“分类指导”在原文当中没有提到。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2.办理人大代表重要建议时,承办单位主要领导的职责是()。 A.亲自答复问题 B.推动解决问题 C.及时请示汇报 D.协调各方关系 【答案】B 【解析】定位原文第二句话中“承办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研究,了解进展情 况,推动问题解决”,可知对应B项。A项为承办单位“主管领导”而非“主要领导”的职 责,C项是“本单位”的工作,D项在原文中没有提到。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3.根据文意,填入文中划横线处表述最恰当的是()。 A.诚恳明确答复、认真分类研究、积极恰当处理、加强统筹协调 B.积极恰当处理、认真分类研究、诚恳明确答复、加强统筹协调 C.认真分类研究、积极恰当处理、诚恳明确答复、加强统筹协调 D.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恰当处理、认真分类研究、诚恳明确答复 【答案】C 【解析】本题涉及事件顺序的考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于人大代表的建 议,应该先认真分类研究,然后积极恰当处理,再次诚恳明确答复,最后加强统筹 协调。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4.根据文意,文中4个划线部分使用不恰当的是()。 A.领导班子 B.承办单位主管领导 C.承办责任人 D.市政府各部门 【答案】D 【解析】D项“市政府各部门”与前后分句主体矛盾,前文主体为“承办单位”、后文 主体为“本单位”指的还是承办单位而非“市政府各部门”,应改为“各承办单位”。故本 题答案为D选项。 5.本文的公文类型最可能是()。 A.通知 B.纪要 C.批复 D.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公文文种的类型,文段是向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及相 关单位发布需要执行相关工作要求的事项,属于通知。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 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纪要:适用于记 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函:适用于不相 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故本题答案 为A选项。 材料(二)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之前普遍认 为“极其可能”是人类影响造成的。但是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 点——气候变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刚好位于 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该研究还认为:今年已经达到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 置,接下来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即将开始百年气候变冷周期,这有可能减缓人类 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 年,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5350年以来(截 至2005年)小龙湾玛珥湖周边地区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在植物花粉含量的变化 中,有两种花粉(适合寒冷气候的松树花粉和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的含量相互 消长,呈现周期性变化。根据松树花粉增加和栎属花粉减少的峰值,指示的气候最 寒冷时期先后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公元年220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 年1200年、公元年900年、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以及公 元200年、700年、1200年和1800年前后,约年500年出现一次寒冷期。花粉含量的谱 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着的500年周期。在中国历史上,1550年至1851年,明嘉靖至清 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极寒天气,被称为“明清小冰期”。我国着名科学家竺可 桢在这方面卓有成果,他注意到,清朝初年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北游录》,里 面提到当时不但中国北方寒冷,就连江南也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1654年(顺治十 一年)11月,京杭大运河的吴江段冰厚三尺多,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 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由于温 度下降,中国的农业经济也遭受了打击。清朝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记载,江西 柑橘本是贡品,当地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 间,橘树常常被冻死,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树。“明清小冰期”应该算得上是距离今最 近的一次寒冷时期了。中科院的研究认为,大约从公元1830年开始了一个暖期,现 在处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可能已经达到峰值位置,有进入冷相位的趋 势,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6.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关键词的一项是()。 A.500年周期全球气候 B.明清小冰期竺可桢 C.峰值花粉含量谱分析 D.暖相位冷相位 【答案】A 【解析】本段文字为“总分”结构,先强调了关于“气候变暖的新观点”:气候变暖 存在500年的自然周期;随后通过对“花粉”的研究和“明清小冰期”来进行解释说明。所 以,核心是围绕着“全球变暖”和“500年周期”来论述的。B、C、D项都是属于解释说明 部分,本身不是重点。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7.关于中科院的研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为自然周期所致 B.东北气候变化研究的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 C.未来有进入气候冷相位的趋势 D.花粉含量分析是气候研究的最有效手段 【答案】D 【解析】D项表述“最有效手段”太过绝对,所以不选。A项强调的“周期”与第一段 中科院提出的新观点“气候冷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相同;B项强调的“时间跨 度超过5000年”与第二段信息“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可以准确定年……分析 了5350年以来的……”符合;根据最后一段信息,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8.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显示气候变暖 B.松树和栎属植物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长 C.花粉含量变化显示属于气候呈现冷暖周期 D.气候研究最可靠的数据多集中在公元前 【答案】C 【解析】根据第二段及第三段信息可知,“花粉含量变化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 显着的500年周期”,C项说法正确。根据第二段信息“通过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 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中科院……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可知,沉积 层本身并不能显示气候冷暖,A项错误;根据第二段信息“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可 知,B项“栎属植物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长”错误;D项“最可靠数据”表述太绝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9.关于“明清小冰期”,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京杭运河南段出现了少有的封冻现象 B.竺可桢的《北游录》记载了当时的状况 C.江西的柑橘种植遭受了严重打击 D.曾出现过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极寒天气 【答案】B 【解析】根据第四段信息“清朝初年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北游录》……”可 知,B项偷换概念。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10.这段文字主要()。 A.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B.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C.介绍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成果 D.论证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段文字为“总分”结构,先强调了关于“气候变暖的新观点”:气候变暖 存在500年的自然周期;随后通过对“花粉”的研究和“明清小冰期”来进行解释说明。可 知,是在介绍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成果。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材料(三) 科技对学术进程影响巨大,影响中国学术进程的科技活动,有三个重要的关键 点,一是纸的发明,二是印刷技术的普及,三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古籍数字 化为其中之一)。前二者对学术的巨大作用已被历史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左右学术的 趋向也初露端倪。不过,人们在认识科技与学术的关系时,往往关注积极方面。比 如人们认为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书籍的出版和文学的繁荣;汉末魏晋时期纸张 取代简牍极大地促进了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雕版印刷的积极作用也被充分认识。 两末时期的刻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教育文化传播,并且作为一种产业加速了商业经 济的发展,改变了都市文化的布局,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 响。_________________。不讲或少讲并不等于存在,事实上早在北宋,苏轼等人已 经开始思考印刷流行对文人的影响。苏轼认为,书籍多且易得,反而使记忆力衰 退。对此问题,叶梦得亦颇有体悟。其《石林燕语》指出刻本书籍广泛传播后的两 个弊端:一是读书人育读灭裂,和苏轼的担忧相同;二是刻本流行后,其据以刊刻的 刻本反而不被重视,导致讹谬之处无法刊正。感知数学化与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一 样,虽然也对学术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却是历史的必然,无可逆转。根据历史经验 数字化进程,可能有两个特点:一是数字化感知最终取代纸本书籍,二是这个过程 是漫长的。从历史来看,纸书取代简牍,印刷取代抄写,都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经济成本的降低需要技术改进的支持,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比如纸张起初很稀有,只有特权阶层才能享用,随着技术改进、成本降低,纸张才 逐渐普及。二是因为观念的变化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末魏初重简轻纸,对粗 糙的纸张并不认同,纸的应用往往与俗文化连在一起。但最终纸张的轻便廉价等好 处慢慢为人接受,逐渐取代简牍。纸简替代的完成约在魏晋时期,刻本取替写本则 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之后方才完成,均完成了较长的一段时期。可以设想,电 子文本全面取代纸本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电子出版得到官方认可,电子 文献征引获得“合法性”,各种电子书籍和电子商品全面普及等等,均需漫长的时日。 11.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很少将学术与政治环境联系起来 B.没有比纸和印刷更重要的发明了 C.科技进步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D.科技对学术的负面作用却鲜少提及 【答案】D 【解析】通过此空出现的位置和逻辑分析可知,应起到总结全段的作用。本段 核心在于,强调了“印刷技术流行对文人的消极的影响”,换言之,也就是D项所说 的“科技对学术的负面作用”,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12.下列哪项属于科技对学术的消极影响?() A.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成文化普及 B.两宋刻书作为一种产业加速商业经济的发展 C.印刷术的推广促进教育文化传播 D.刻本流行使得据以刊刻的抄本反而不被重视 【答案】D 【解析】根据第二段“科技与学术的积极关系”可知,A、B、D项在此范围内。只 有D项,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表述的是“消极影响”。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13.下列哪项最有可能是苏轼的观点?() A.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B.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C.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 D.轻于蝉翼薄于纱,栏画乌丝整双斜。不用文人愁纸贵,淡黄遍种瑞香花 【答案】A 【解析】根据第三段信息“苏轼认为,书籍多且易得,反而使记忆力衰退……读 书人诵读灭裂,和苏轼的担忧相同”可知,苏轼的观点是:书多反而让文人不喜欢读 书了(诵读灭裂)。A项强调的科举之士(文人)束书不观是对其观点的准确反映。B项 强调的“讹谬者”与C项强调的“缮写模勒”都在说一个问题,那就是叶梦得在《石林燕 语》中强调的第二个弊端:“刻本流行后,其据以刊刻的抄本反而不被重视,导致讹 谬之处无法刊正”,而此观点与苏轼观点不一致。排除B、C。D项“轻于蝉翼薄于 纱,栏画乌丝整又斜”强调的是“纸张非常好”,与苏轼观点无关。故本题答案为A选 项。 14.下列哪项与最后一段的内容不符?() A.数字化古籍最终可能取代纸本书籍 B.成本降低是纸张取代简牍的重要前提 C.纸简替代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后方才完成 D.电子文献合法征引是电子文本取代纸本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根据最后一段信息“但最终纸张的轻便廉价等好处慢慢为人接受,逐渐 取代简牍。纸简取代的完成约在魏晋时期……”可知,C项偷换时态,是在“魏晋时 期”而非“明清之后”。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15.文章接下来最有可能探讨的是()。 A.古籍数字化有无必要 B.古籍数字化对学术的影响 C.科技对当代文化传播的新影响 D.纸本与电子文本共存时代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本篇文章后半部分论述的核心为“电子文本全面取代纸本同样需要一个 漫长的过程……”,根据结语推断题的做题原则“话题一致,理顺逻辑”可知,接下来 讲述的核心应与“电子文本与纸本的关系”相关;从逻辑上讲,上文既然谈到了“电子文 本取代纸本需要漫长的过程”,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二者共存的时间段内的特点”。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材料(四) 克里米亚半岛半位于乌克兰的最高部,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仅在北部有狭 长地带与乌克兰大陆相连,东部与俄罗斯相邻,克里米亚自古就有“黑海门户”之 称,对于俄罗斯来说,几百年来,黑海都是其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通过克里米 亚可以遏制与之隔海相望的土耳其,染指东南欧门户巴尔干,南下地中海、印度 洋。今天的俄罗斯版图是400年扩张的结果。16世纪中叶,由于北方海域冰冻期 长,俄国是个地处东欧平原的内陆国家。当时在位的伊凡四世强烈意识到俄国需要 出海口。他提出:“海水的分量是值得用金子来衡量的。”18世纪初,彼得一世通过吞 并大体上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附近的领土,获得了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出 口,得以“了望欧洲”。到了18世纪后半期,沙皇叶卡捷琳娜瞄准了黑海,她的目标就 是克里米亚:“它是俄国和土耳其领地的钥匙,当它属于土耳其时始终是危险的,当 它属于俄国时,俄国的安全就可靠而稳固,亚速海和黑海也会处于俄国的统治之 下。”由于处在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克里米亚在历史上从未获得过长久的平静。 考古发现认为,克里米亚半岛最早的居民是凯尔特人,即今天苏格兰、爱尔兰人的 祖先。公元前7世纪,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斯基泰人取代凯尔特人。希腊人随后抵 达,陆续建立了一些城邦殖民国家。公元前15年,罗马人征服了克里米亚半岛。此 后随着罗马帝国分裂,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尔人、可萨人、钦察人、蒙古人如潮 水般先后占领过克里米亚。成吉思汗西征后,克里米亚归其长子术赤一系所建的金 帐汗国所有。1430年,术赤的后代建立信奉伊斯兰教的克里米亚汗国,臣属于强大 的奥斯曼帝国。在那个时候,鞑靼骑兵经常深入东欧大草原,捕捉白人并卖给土耳 其人为奴。16世纪,当莫斯科公国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时,奥斯曼帝国已经开 始衰败。从1676年开始的200多年中,共爆发了11次俄土战争。在沙皇叶卡捷琳娜的 主导下,1768年,通过第五次俄土战争,沙俄强迫土耳其签订《凯纳尔基条约,其 要求之一就是让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接着又通过第六次俄土战争迫使土 耳其在《雅西合约》中正式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国。1787年,叶卡捷娜为了宣示对 克里米亚的主权,特意邀请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一同前往克里米亚半岛“度假”,她 甚至赞美说,克里米亚是她的嫁妆。 16.第2段中伊凡四世说“海水的分量是值得用金子来衡量的”,意思是()。 A.海上贸易非常重要 B.海洋渔业资源丰富 C.海水中富含多种矿物质 D.海洋是天然的安全屏障 【答案】D 【解析】根据第二段信息“伊凡四世强烈意识到俄国需要出海口……”及第三段信 息“彼得一世通过……获得了波罗的海上的一个出口”、“沙皇叶卡捷琳娜瞄准了黑 海……当它属于俄国时,俄国的安全就可靠而稳固……”,可知,克里米亚作为出海 口是被俄国作为安全屏障的。此外,根据下文意思“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的安全问题”可 知,文章是围绕“俄国安全”来谈的。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17.关于俄国觊觎克里米亚半岛的原因,文中未提到的是()。 A.为了此地丰富的油气资源 B.俄国深处内陆缺少出海口 C.占据有利的国际地理位置 D.为了维护自身的边疆安全 【答案】A 【解析】根据第二段和第三段信息可知,B项强调的“出海口”正确;根据第一 段“克里米亚自古就有‘黑海门户’之称”可知,C强调的“地理位置”正确;根据第三段、第 四段及第五段强调的“俄国安全问题”可知,D项正确;A项中强调的“油气资源”属无中生 有。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18.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最早在克里米亚建国的是希腊人 B.克里米亚汗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 C.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克里米亚正式归属俄国 D.《雅西合约》中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 【答案】D 【解析】根据第五段信息“沙俄强迫土耳其签订《凯纳尔基条约》,其要求之一 就是让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汗国独立……”可知,D项偷换概念。故本题答案为D选 项。 19.下列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是()。 A.叶卡捷琳娜的“嫁妆” B.“黑海门户”的坎坷史 C.历史上的克里米亚汗国 D.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