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县人民医院公立医院绩
效考核工作部署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作为衡量医院综合实力、推动医院高质量
发展的关键举措,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和广大患者的切
身利益。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愈发凸
显,它犹如一把精准的标尺,全面衡量着我们医院在医疗服
务、管理效能、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表现。今天,我们召
开2025年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部署推进会,目的是通过全面
梳理过往工作,精准把握当前形势,明确未来努力方向,以坚
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全力推进我院绩效考核工作迈向新高
度。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认知,领会绩效考核重要意义
(一)明晰考核价值,助力医院长远发展。一是绩效考核是
医院发展的“导航仪”。其涵盖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
展、满意度评价等多维度指标,为医院发展提供清晰方向。通
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与优化,医院能明确自身优势与短板,合
理配置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确保医院始终沿着正确轨
道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绩效考核是提升竞争力的“助
推器”。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绩效考核成绩是医
院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优异的考核成绩能吸引更多患者、优
秀人才和优质资源,提升医院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强医院在区
域医疗市场的竞争力,为医院发展赢得更广阔空间。三是绩效
考核是规范管理的“校准器”。考核指标对医院管理的各个环
节提出明确要求,促使医院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加
强内部监督。从医疗质量管控到运营成本控制,从人才队伍建
设到信息化管理推进,绩效考核推动医院管理更加规范化、科
学化、精细化,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二)顺应医改趋势,履行医院社会责任。一是绩效考核契
合医改目标。当前医改聚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
用、优化资源配置等关键领域,绩效考核指标与之高度契合。
通过积极参与绩效考核,医院能更好地贯彻医改政策,推动分
级诊疗制度落实,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为实现医改总体目
标贡献力量。二是绩效考核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战略
要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服务主体,肩负重
要责任。绩效考核推动医院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与质量,加强
疾病预防控制,开展健康教育,助力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为健
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绩效考核强化医院公益性。公
立医院具有公益属性,绩效考核注重医疗服务公平性、可及性
和适宜性。通过考核,医院能更好地履行公益职责,为群众提
供优质、高效、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保障群众基本医疗需
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聚焦患者需求,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一是绩效考核促
进医疗质量提升。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命线,也是患者最关心的
问题。绩效考核中的医疗质量指标,如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抗
菌药物合理使用等,促使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
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医疗服
务。二是绩效考核优化患者就医体验。从门诊挂号到住院治
疗,再到康复出院,绩效考核关注患者就医全过程。通过优化
服务流程、缩短等待时间、改善就医环境等措施,提升患者就
医满意度,让患者在我院就医感受到便捷、舒适与人文关怀。
三是绩效考核推动医疗服务创新。为满足患者日益多样化的医
疗需求,医院需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绩效考核鼓励医院开展新
技术、新项目,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等,为患
者提供更优质、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提升医院服务能力与水
平。
二、剖析现状,找准绩效考核工作短板
(一)医疗质量指标剖析,探寻提升空间。一是部分医疗质
量核心指标有待优化。在诊疗规范执行方面,虽已建立相关制
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个别医务人员对最新诊疗指南掌
握不及时、执行不严格的情况,导致部分疾病诊疗流程不够规
范,影响治疗效果。在医疗安全管理上,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率
虽处于可控范围,但潜在风险点依然存在,如手术安全核查环
节偶有疏漏,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不够及时全面。在医疗质量持
续改进机制上,反馈与调整的时效性不足,对质量问题的根源
分析不够深入,导致部分质量问题反复出现。二是医疗技术水
平提升面临挑战。在新技术开展方面,受限于人才、设备和资
金等因素,我院在一些前沿医疗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上相对滞
后,与同级先进医院存在差距。在疑难病症诊治能力上,多学
科协作诊疗模式虽已建立,但在实际运行中,学科之间的协作
还不够紧密,信息沟通不畅,导致部分疑难病症的诊疗效率不
高,无法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合的优势。在医疗技术创新激励机
制上,力度不够,医务人员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积极性未得
到充分调动。三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尚需完善。质量管理组织
架构中,部分科室质量控制小组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缺乏专业
的质量管理人才,导致质量控制工作浮于表面。质量管理信息
化建设滞后,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不及时,无法为质量管理
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质量管理制度执行监督力度不足,存在制
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未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影响质量管理
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运营效率指标审视,挖掘改进潜力。一是医疗资源利
用效率有待提高。床位周转率方面,部分科室存在床位闲置与
患者等待住院时间过长并存的现象,反映出床位调配管理不够
科学,缺乏有效的床位动态管理机制。设备利用率方面,部分
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预约时间较长,设备使用效率不高,同时
存在设备重复购置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人力资源配置方
面,部分科室人员结构不合理,存在忙闲不均的现象,一些关
键岗位人员短缺,影响医疗服务的正常开展。二是成本控制与
费用管理需加强。医疗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成本核算不够精
细,无法准确反映各科室、各项目的成本消耗情况,不利于成
本控制和成本效益分析。在耗材管理上,存在耗材浪费现
象,高值耗材使用监管不到位,导致医疗成本增加。在医疗费
用控制方面,部分患者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不高,反映出在合理诊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等方面还存在
不足。三是运营管理流程存在优化空间。门诊就诊流程中,患
者在挂号、缴费、检查、取药等环节存在多次排队现象,流程
繁琐,影响患者就医体验。住院服务流程方面,入院手续办理
时间较长,出院结算流程复杂,导致患者等待时间过长。在后
勤保障服务流程上,物资采购、设备维修等环节存在响应不及
时的情况,影响医疗服务的正常运行。
(三)持续发展指标分析,突破发展瓶颈。一是人才队伍建
设面临困境。人才引育机制不完善,在人才引进方面,缺乏具
有吸引力的政策和措施,难以吸引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在
人才培养方面,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和方式不能满足医
务人员职业发展需求,导致人才成长缓慢。人才激励机制不
足,薪酬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未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
和贡献,影响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学科建设水
平有待提升。学科发展规划不够明确,缺乏具有前瞻性和针对
性的学科建设目标和发展路径。学科带头人作用发挥不充
分,部分学科带头人缺乏引领学科发展的能力和影响力。学科
团队建设薄弱,学科内部人员之间协作不够紧密,缺乏团队凝
聚力和创新力。在学科科研能力上,科研投入不足,科研项目
数量少、层次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弱。三是信息化建设
相对滞后。医院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各业务系统之间信息孤
岛现象严重,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影响医疗服务效率和
质量。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硬件设备老化,软件系统更新不
及时,无法满足医院发展和绩效考核的需求。信息化人才短
缺,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疗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信
息化建设的推进和应用。
(四)满意度评价指标反思,优化服务态度。一是患者满意
度仍有提升空间。医疗服务态度方面,部分医务人员与患者沟
通方式不当,缺乏耐心和同理心,导致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满
意。医疗服务质量方面,如手术效果、疾病治疗效果等未能达
到患者期望,影响患者满意度。就医环境方面,医院的候诊
区、病房等区域存在环境嘈杂、卫生条件差等问题,给患者带
来不良体验。二是医务人员满意度需关注。工作压力方面,随
着患者数量增加和医疗服务要求提高,医务人员工作强度
大,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职业发展
方面,由于人才培养和晋升机制不完善,医务人员职业发展受
限,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薪酬待遇方面,与工作付出相
比,部分医务人员认为薪酬待遇不合理,影响工作热情。三是
社会满意度需持续优化。医院社会形象塑造方面,宣传推广工
作不到位,社会对医院的特色技术、服务理念等了解不足,影
响医院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在公益医疗
活动开展、健康科普宣传等方面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公立
医院的公益职能,影响社会对医院的评价。
三、精准施策,全力推进绩效考核工作
(一)强化质量管理,筑牢医疗质量根基。一是完善医疗质
量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涵盖医疗质量各个环节的管理制
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形成权责
清晰、分工明确的管理格局。修订完善诊疗规范和操作流
程,确保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范开展诊疗活动。加强医疗质量
管理制度的培训与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制度的知晓率和执行
力。二是加强医疗质量过程控制。建立医疗质量实时监控系
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医疗质量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
时发现质量问题并预警。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人
群的质量管控,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等,制定针
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强化医疗质量环节管理,严格执行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