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1.设计高度约为1007米的王国塔将于2018年落成,该塔将成为世界最高建筑。
事实上,王国塔最国初的设计高度是1500米,自降近500米的原因是什么呢?主因就
是风。工程师威廉·勒迈苏尔指出,当地面上人们感觉清风拂面时,500米高处其实
已是狂风呼啸。1978年,纽约刚刚立起278.9米高的花旗集团中 心大楼,正出自勒迈
苏尔之手。一位建筑系学生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楼这么高,有没有可能被风吹倒
呢?勒迈苏尔惊出一身冷汗,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设计时只考虑了垂直风向,45度
风向的影响被抛之脑后!工作人员只得在半夜偷偷加班,焊上了防风支撑板,并且
将这个秘密保守了20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建筑高度受制于风
B.勒迈苏尔的无心之过
C.世界最高建筑将超一千米
D.花旗集团中心大楼的独特之处
2.为了生存,植物必须对周边“视觉”环境的动态了如指掌。为此它们需要知道
光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和颜色。毫无疑问,植物可以察觉人类可见的和不可见
的电磁波。我们只能感知波长范围较窄的一段电磁波,植物却能感知到波长更短或
更长的电磁波。不过,尽管植物能“看”到的光谱的波长范围要比我们能看到的宽广得
多,它们却“看”不到图像。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不能把光信号转化为图像,但是能够
转化成调控生长的种种指示。植物没有眼睛,正如我们没有叶子。但是植物和我们
都能察觉到光。
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是()
A.植物能看到人类可见或不可见的图像
B.植物通过把调控生长的指示转化为光信号来感知环境
C.植物利用神经系统感知波长
D.植物和人类一样有“视觉”
3.“士”是古代“四民”之首,但是不同时期指称范围并不一致。在周朝的经典著作
中,“士”是用来描述效力于“王”的贵族。“士”最广为接受的定义是“有官职的人”,公元
前6世纪之前,官员都 是贵族出身。由于出身没落贵族、仕途坎坷、以教育为职业的
孔子就是“士”,这个词的意义逐渐延伸到包括文人在内,指称“知识贵族”,而不再只
强调贵族出身。到了清代,“士”被宽泛地用于描述地方精英的领袖人物,他们受过教
育,拥有财富和影响力,却未必是拥有官位的“绅”。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士”指称范围的演变过程
B.“士”在古代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C.孔子对“士”这个词含义的影响
D.作为“士”的贵族阶层的衰落趋势
4.最近几年,人们对近代物理学的兴趣不断增长,对“新”物理学的报道不断涌
现。现在许多人都知道有数亿的星系,每一个星系又含有数亿的星体。我们知道世
界可以通过亚核粒子来理解,其中的多数只存活几亿分之一秒。是的,近代物理的
世界真是千奇百怪。带有希腊字母名称的粒子随着量子的音乐狂舞,毫不遵守经典
物理的决定论。但最终读者会带着失望的心情走开,虽然这些事实确实很新奇,但
它们也确实枯燥烦人。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会()
A.强调科学工作的艰难
B.介绍一部生动的科普著作
C.澄清读者对物理学的误解
D.展示新奇的物理成果
5.文化时尚总是从一种文明传到另一种文明,一种文明中的革新常被其他文明
所采纳。然而,它们往往只是一些缺乏重要文化后果的技术或昙花一现的时尚,并
不会改变文明接受者的基本文化。西方世界曾经出现渴慕来自中国或印度文化的各
种物品的热潮;而在19世纪的中国和印度,来自西方的通俗文化和消费品流行起
来,似乎代表着西方文明的胜利。然而,这种“流行”恰恰使西方文化变得无足轻重。
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大宪章”而不是“巨无霸”,非西方人可能接受后者,但这对于他们
接受前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对这段文字的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人们常出于猎奇心理而接受来自异域的东西
B.不同文化之间很难实现本质上的交流与影响
C.西方和非西方世界在文明的本质上存在差异
D.时尚的传播不会根本改变接受者的基本文化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6~10题。
①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甲)体制改革、(乙)投资环
境、(丙)产业集聚、(丁)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区已成为推
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
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开
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
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
体制的若干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②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
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
念,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
新,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把
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③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特色,创新开发区运营模式,以改
革创新激发新时期开发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开发区空间布局
和数量规模,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全国开发区发展格局,切实提
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集聚集约。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引导工业项目
向开发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绿色发展,切实发挥开发区规模经济效
应。坚持发展导向。构建促进开发区发展的长效机制,以规范促发展,正确把握发
展和规范的关系,不断探索开发区发展新路径、新经验。
6.依次填入材料①中甲、乙、丙、丁四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促进改善引导发展
B.引导发展改善促进
C.引导改善促进发展
D.促进发展引导改善
7.“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该
句放入文中国材料②中哪一处最合适()
A.#
B.#
C.#
D.#
8.材料③主要谈的是开发区建设的()
A.基本原则
B.发展目标
C.经验教训
D.实施步骤
9.根据材料,开发区在改革开放中的角色最接近于()
A.螺丝钉
B.桥头堡
C.火车头
D.发动机
10.下列选项中,发文字号符合公文格式标准的是()
A.〔2017〕国办发7号
B.国办发[2017]第7号
C.国办发〔2017〕7号
D.(2017)国办发第7号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1~15题。
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中的文物虚拟修复技术就是对一些文物数字图像中所缺失、
损坏的部分,应用现有的图像信息,根据一定的修复原则进行还原修复的技术。其
主要目的是使修复后的数字图像无限接近原视图。
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受到很多历史因素或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出土的文物和
存放时间长的文图表面会有很多的缺失破损情况,如裂缝、咬色、生锈、霉变
等,这使得文物信息大量缺失,对文物欣赏及研究有很大影响。在以往的文物修复
过程中,一般是修复工作者通过对文物补色、刷洗等方法进行简单修复;
即使在当今的文物修复中,依然主要由具有想象力的修复专家在文物本体上进
行处理。这种处理一旦形成便很难更改,稍有大意,存留下来的文明将不复存
在,因此风险性极高。同时,不同的文物专家通常对文物修复会有不同的主张,分
歧意见难以统一。
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利用计算机虚拟修复技术,对需要修复的文物及
数字图像进行仔细评估,充分运用统计学理论及微积分方程建立预测模型,再用图
像已知区域信息对缺失区域进行评估,这样便可更好地对数字图像进行虚拟修
复,更加方便快速地提出修复方案,大大缩短文物修复的工作周期,有效预防手工
修复过程中对文物的二次伤害,同时避免人工修复中主观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
修复文物的缺失信息,使文物重现原貌。
在文物虚拟修复实验中,对任何情况的信息缺失的修复,均需遵循文物保护“修
复如初”的基本原则。
如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唐昭陵六骏中的“清骓”石雕,就采用了基于变
分PDE的修复模型进行了原型修复,对图像中的裂痕进行了严密合理的计算估计,并
根据所得周围像素的数值对裂隙处的像素进行了填国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
缝隙中缺失的相关信息,使修复效果较为连续自然。
另外,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如果通过已知信息不能对文物缺失部分进行判
断,并且查阅不到相关资料证明其缺失情况,则不能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对文物进行
修复。在文物虚拟修复时,一定要给计算机发出相应指令,对图像进行对照分
析,标记出图像中可以进行虚拟修复的位置,对不能判断的部分则不能进行标
记,否则计算机就会进行错误的修复。
11.第三段中所说的“上述问题”包括()
①修复专家短缺
②传统修复方法风险大
③修复专家各执己见
④修复工作要求专家经验丰富
⑤要求文物有较好的修复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2.“清骓”石雕的例子,意在说明数字图像修复技术()
A.具有独特优势
B.可能存在的问题
C.应遵循的原则
D.如何填补缺失信息
13.根据文意,可以推知()
A.数字虚拟技术有助于避免文物在出土时受损
B.计算机无法自动识别出文物无法修复的部分
C.只有具有鉴赏和研究价值的出土文物值得修复
D.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已在文物修复中占主导地位
14.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本文关键词的是()
A.数字图像修复技术文物保护
B.出土文物文物修复人工智能
C.数字技术虚拟修复文物鉴赏
D.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技术革命
15.本文主要强调了()
A.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已经没落
B.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
C.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大有作为
D.计算机虚拟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不可替代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6-20题。
格陵兰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低可达-70#,冰雪覆盖面积占整个岛屿
的81%,这么寒冷的一个地方,实在与它绿意盎然的名字不相符(“格陵兰”意为“绿色
土地”)。随着气候变暖,格陵兰的冰川逐国渐融化,冰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
动,形成深坑,就像一口口锅,称为冰川锅穴。这些锅穴大小不一,
大的可达10米宽,上百米深,一直延伸到冰川底部,甚至形成冰川洞,可能导
致整个冰川崩塌。
格陵兰无疑是地球变暖的“前线”。冰川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格陵兰可以作为地
球上的一个气候指示器。北极的冰川储存着气候的信息,通过冰芯我们可以测定冰
川的年龄及其形成过程,还可以得到相应历史年代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冰雪中含有
三种不同的氧同位素,因此,如果在格陵兰的冰帽上打钻,测量冰芯中的每个冰层
的氧-18比例,就可以得知格陵兰每一年夏季和冬季的气温变化。
“从现有的可靠测量来看,格陵兰岛正快速消融。”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安
德斯·波克这么认为。2011年,他在哥本哈根北极研究所的档案中找到一些老旧飞
行日志,其中有关于北极附近冰川的观察记录。几乎同一时间,丹麦国家调查局在
清理地下室时发现一批旧图片,这些图片是极地探险家克努兹·拉 斯穆森1933年到
格陵兰进行第七次极地探险的记录。波克和同事将图像数字化,并用软件对比格陵
兰岛东南部海岸线,查看其中的不同之处。波克说,20世纪30年代冰川融化得比现
在快,20世纪中叶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冷却期,这期间形成了新的冰层,但在2000年
又开始加速融化。
“20世纪90年代,格陵兰岛的冰川差不多能达到平衡状态(即降雪和融化、冰裂
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