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如何双向赋能
2024 年 11 月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同
时要求“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破解基层治理
‘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统筹推进为基层赋能和减负”。这不
仅为社会工作服务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特色基层治理
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呈现出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
长期以来,“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在我国存在不同的
目标要求和运行体系。“基层治理”一般是通过政府、社会组织、
驻区单位、居民等多方参与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的
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群众,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关键是在党
组织的领导下多方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
“社会工作”则是一种专业服务,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能,
帮助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福祉和社会
功能。其核心在于服务、赋能和促进社会公正,关键在于要学会
运用专业服务方法来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因此,两者在工
作内容方面,“基层治理”主要是在党组织领导下以协同合作方
式有效调处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事项,而“社会工
作”则更关注社会领域的事务,尤其是个体和家庭的福祉。两者
虽有交叉,但侧重点不同。在组织方式方面,“基层治理”通常
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参与
的方式实现;而“社会工作”则更注重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
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方式方法提供服务。
在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中,社会工作常被视为补充性服务,
其功能多着眼于解决个体或家庭的微观问题。然而,在新时代社
会治理框架下,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二者不再是简单的“服务嵌入”或“工具辅助”,而是逐步演化
为“系统融合”与“价值共创”的新型关系。对此,我们可以分
别从“社会工作”和“基层治理”两个不同方面的实践来看待新
时代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双向赋能。
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来看,与传统社会工作不同的是,新时
代的社会工作不仅关注个体和家庭的福祉,还服务于社会治理的
整体目标,从而在宏观政策与微观需求之间构建起稳定的桥梁。
因此,其基本内涵可以解读为既包括在基层治理中的社会工作,
也包括为了基层治理的社会工作。前者强调社会工作参与并嵌入
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与其他治理主体共同发挥作用。而后者则
强调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独立的支持力量,目标是通过专业服务改
善基层治理的效果,带有更明确的辅助或促进属性。
从基层治理实践的角度来看,新时代的社会工作不能简单地
理解为专业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嵌入和运用,也不能理解为
只是专门辅助基层治理的社会工作,而应该把基层治理本身视为
一种全面系统解决基层社会问题、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新时代社会工作。显然,这里的社会工作并不仅仅是一
种专业社会工作,它可以理解为作为基层治理的社会工作和协同
基层治理的社会工作。前者强调社会工作已经内嵌到基层治理体
系中,成为基层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工作本身就具有基层
治理的功能。后者则强调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是两种独立的体系
和角色,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基层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双向赋能一般是通过互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