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创新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创新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迎来了2025年这一意义非 凡的年份。它既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 于XX创新区而言,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起势之年。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召 开2025年XX创新区工作会议,旨在全面回顾过往工作,精准研判当前形势,科学谋 划未来发展路径,为创新区的持续腾飞奠定坚实基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锚定目标,提振信心,凝聚创新发展合力 (一)深研定位,明晰发展方向。一是聚焦创新创业主阵地建设。创新区作为 我市创新创业的核心承载区,需全力打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一方面,要 加大对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投入,构建涵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技 术研究院等多层次的创新载体。通过优化平台运营机制,提升平台服务效能,吸 引更多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另一方面,要强化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配置,积极与 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时,设立专项创 新创业扶持资金,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激发创新创业 活力。二是推进青年友好示范区打造。青年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打造青年友好示 范区是创新区的重要任务。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要注重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增加青年公寓、人才公寓等保障性住房供应,完善周边生活配套设施,降低青年 生活成本。在文化娱乐方面,建设各类文化场馆、体育设施,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 活动、体育赛事,满足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还要搭建青年交流平台,组织 创业沙龙、行业论坛等活动,促进青年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让创新区成为 青年向往的逐梦之地。三是助力活力绽放新中心构建。活力绽放新中心的构建,需 从多个维度发力。在产业发展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 成多元化、高活力的产业格局。通过引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等高端业态,提升区 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竞争力。在城市功能配套上,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 施,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生活圈。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打造优 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同时,注重城市品牌建设,通过举办各类大型活动,提升创新 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吸引更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 (二)回顾成果,增强发展底气。一是经济指标稳步增长。过去几年,创新区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高的增长 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占比逐年提升,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增强。财政收入也实现了稳定增长,为区域的建设与发展提 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对产业发展的精准布局,以及 对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二是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在项目建设方面,创新区取 得了显著成果。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 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为创新区带来了 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提升了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同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也有序推 进,道路交通、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有力 支撑。三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显 著提升。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快速增长,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此外,创新平 台建设成效显著,多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相继落户,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 撑。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把握机遇,激发发展潜能。一是政策机遇叠加。当前,国家和地方出台 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为创新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国家层面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省级层面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再到市级层面的产业扶持 政策,都为创新区在产业培育、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 要深入研究这些政策,积极争取政策红利,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产业 变革机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创 新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带来了机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 用,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区要敏锐把握产业变革趋势,提前布局 新兴产业,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招商引智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变革 中抢占发展先机。三是区域协同机遇。XX创新区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区域协同发 展为其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间的 交通、产业、人才等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创新区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大局,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人才共享等方面开展 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聚焦产业,精准发力,夯实创新发展根基 (一)优化招商策略,提升引资质量。一是明确产业招商重点。基于创新区的 产业定位与发展规划,精准确定招商重点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围绕 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引进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 力的企业。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重点关注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 的优质项目。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瞄准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装备等方向开展 招商。通过明确重点产业,提高招商的针对性与精准度。二是拓展招商渠道资源。 创新区要积极拓展招商渠道,广泛汇聚项目资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招商机构的合 作,借助其专业优势和资源网络,获取优质项目信息。充分利用各类招商展会、行 业论坛等平台,展示创新区的投资环境与发展优势,吸引企业关注。同时,发挥以 商招商的作用,通过服务好现有企业,鼓励其引荐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到创新区 投资兴业。此外,还要加强线上招商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精准招商。三 是完善招商评估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招商项目评估机制,确保引进项目的质量。 从项目的产业契合度、技术先进性、市场前景、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等多个维度对 项目进行评估。组建由产业专家、经济学者、投资顾问等组成的评估团队,对招商 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对于符合创新区发展需求、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与推进;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坚决予以淘汰,避免低水 平项目的引进。 (二)加速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落地。一是强化项目服务保障。创新区要为项 目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建立项目服务专班,为每个重点项目配备专人负 责,全程跟踪项目进展,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项目审批 方面,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创新举措,缩 短项目落地时间。加强要素保障,确保项目建设用地、用水用电、资金等需求得 到满足。通过优质的服务保障,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二是优化项 目建设流程。对项目建设流程进行优化,提高建设效率。在项目前期,加强规划 设计与论证,确保项目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在项目施工阶段,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 管体系,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同时,合理安排施工进 度,倒排工期,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与时间节点,加强协调调度,及时解决施工 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确保项目按照计划顺利推进。三是建立项目推进考核机制。 建立项目推进考核机制,将项目建设任务纳入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明 确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工作成效、服务质量、问题解决能力 等进行量化考核。定期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通报,对工作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 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影响项目推进的进行问责。通过考核机制,激发各部门 和人员推进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培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区 要围绕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等 方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技术合作与业务协作。鼓励龙头企 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创新研 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二是推 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区要加 大对产业集群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强产业集群内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推 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同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企业开展管理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等,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力。三是提升产业集群品牌影响力。品 牌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创新区要加强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 度与美誉度。制定产业集群品牌发展战略,明确品牌定位与发展目标。通过举办各 类产业展会、品牌推介活动等,宣传推广创新区的产业集群品牌。加强品牌质量监 管,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符合品牌标准。通过提升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质资源 向创新区集聚。 (四)强化人才支撑,激发产业活力。一是制定精准人才政策。创新区要制定 具有吸引力的精准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汇聚。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 才,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对于高端领军人才,提供高额的科研启动资金、住 房补贴、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对于急需紧缺人才,在落户、就业、创业等方面 给予便利。同时,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在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 彰奖励。通过精准的人才政策,提高人才吸引力。二是搭建多元人才平台。搭建多 元化的人才平台,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建设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如科技企业孵化 器、众创空间等,为人才提供创业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人才 培养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为人才提供科研平台。举办各类人才交流活动,如人 才论坛、学术研讨会等,为人才提供交流平台。通过多元的人才平台,激发人才的 创新创造活力。三是优化人才服务环境。优化人才服务环境,让人才安心工作、生 活。加强人才公寓、人才社区等配套设施建设,为人才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完善 人才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 度,为人才提供一对一的贴心服务。通过优化服务环境,提高人才的归属感与获得 感。 三、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一)创新管理体制,提升治理效能。一是优化管理架构设置。创新区要对现 有的管理架构进行优化,提高管理效率。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合理调整部门职能与 机构设置,避免职能交叉与职责不清。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高效的协同 工作机制。通过优化管理架构,实现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管理效能。二是推 进简政放权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赋予创新区更多的发展自主权。争取上 级政府下放更多的行政审批权限,减少项目审批层级,提高审批效率。在经济管 理、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给予创新区更大的自主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