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多年来,正成为全球范围最广、
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 2024 年,中
国已与 150 多个国家和 30 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 200 多份共建合
作文件,并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
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动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法治的护航。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法律体系复杂多样,法律内容差异显著,
且各国法律的制定和修订频繁,这使得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可
能面临较为复杂的合规风险。例如,部分共建国家对外资进入东
道国市场的投资行为设置了准入门槛,如何全面科学分析准入条
件、研判准入风险,是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拓展业务
的“必答题”。随着《巴黎协定》的生效和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提出,
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手段对绿色投资和碳排放实施了更为
严格的规制。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环境管理和技术升级,
以满足东道国的环境法律标准。此外,人工智能、区块链、5G
通信、生物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知识产权保护更加复
杂化和动态化,形成了新的合规风险。由于各国技术发展程度和
利益保护诉求不同,新兴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差异巨大,
这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理解和适用规则的难度。
畅通的利益转移路径和投资退出渠道是企业参与海外投资
活动的重要保障,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众多企业经营过程中
的利益转移往往更加频繁且复杂。一旦东道国出现政局变动或经
济政策调整,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资本转移风险,其中,东道
国的金融汇兑风险尤为突出。许多发展中国家外汇资源稀缺,对
外国投资者的外汇兑换和资金跨境流动设置了严格限制。例如,
一旦出现问题,如何安全、顺利地将本金、利润、股息等资金从
东道国退出,成为企业亟须解决的法律难题。
为切实应对上述法律风险,构建一个全面且完善的法律风险
防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事前调查机制,全面评估法律风险。企业在开展投资活
动之前,应重视尽职调查,对目标市场的法律环境进行深入研究
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合规策略。这一过程中,企业还应聘请当
地法律专家辅助其完成相关工作,以获取更加全面的法律信息。
同时,企业还应特别关注类似企业在东道国的投资情况,通过查
阅过往案例、走访当地行业协会、与当地企业保持积极沟通等方
式,充分了解企业在投资活动中可能遭遇的法律障碍。此外,企
业还应做好风险防控预案,通过预先订立投资退出协议、约定争
议解决途径、购买国际投资保险服务等方式转移风险负担,降低
相关损失。
合理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积极维护合法权益。“一带一路”相
关投资活动大多涉及双边或多边关系,相应的纠纷解决可以从国
内法和国际法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