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2025 年第
1 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2025 年第 1 次全体
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
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省委一号
文件精神,总结过往工作,谋划未来发展,为我市农业农村现代
化建设谋篇布局、积蓄力量。过去一年,全市“三农”工作稳步
推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离不开大家的辛勤付出。
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三农”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需
要我们齐心协力、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一、深化思想认识,把握“三农”工作战略意义
(一)深刻领悟“三农”工作的政治使命。“三农”问题始
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从国家层面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农民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做好“三农”
工作,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的具体体现,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这不仅
是经济任务,更是重大政治责任。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出发,把
“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
紧迫感,以实际行动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
部署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时代机遇。当前,我市“三
农”工作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
施,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密集出台,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提
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同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进
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动力。消费升级趋势下,人们对
优质农产品、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需求日益增长,为我市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我们要
敏锐把握这些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我市
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在新的时代浪
潮中推动我市“三农”工作实现新跨越,打造具有 XX 特色的乡
村振兴样板。
(三)清醒正视“三农”工作的现实挑战。尽管我市“三农”
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
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农业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农业现代化
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够强;农村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依然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尚未根
本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面临一定压力,部分农民就业渠道相对狭
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此外,受自然灾害、市场
波动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我们
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正视这些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有力
措施,攻坚克难,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我市“三农”工作高质
量发展。
二、聚焦关键领域,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根基
(一)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一是严守耕地保护红
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
护制度,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
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机
制,将耕地保护任务层层分解到县(市、区)、乡镇和村,压实
各级责任,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加强耕地质量监
测与评价,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为粮
食生产提供坚实保障。二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科
技创新投入,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提高农业机械
化、信息化水平,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培育壮大种粮大户、家庭
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
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经济效益。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
管护,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属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三是
完善粮食收储供应体系。健全粮食收储制度,优化粮食储备布局,
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
全。完善粮食市场调控机制,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及时掌握
粮食市场动态,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粮食仓储、运输和加工能力,畅通粮食流通渠道,保障粮
食供应稳定。
(二)壮大农业产业,促进提质增效。一是推进农业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步伐。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高效
农业、生态农业,培育壮大茶叶、水果、蔬菜、花卉、水产等优
势特色产业。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加大农业品牌
培育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品牌知名度,
增强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
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支
持力度。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带动小农户融入现
代农业发展轨道,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强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和市场适应能力。三是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顺应农业农村发
展新趋势,积极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
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
农业附加值。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促进农
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
XX 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
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
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建设和美乡村,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
件。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行质量,实
现农村公路“通村畅乡、安全便捷”。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完善农田灌溉和农村供水保障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
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强农村信
息化建设,提升农村网络覆盖率和通信质量,推动农村数字化发
展。二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
升行动,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
处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