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粮食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
要支柱产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落实粮食安
全战略,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必然选择。本次调研通
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摸排了
解全市粮食生产、粮食储存、粮食加工、粮食流通、涉粮政策法
规执行等方面的现状,全面分析当前新形势下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面临的困境,从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
构建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引导树立守法意识
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一)粮食生产现状。2024 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94.2 万亩,
较 2023 年 94.40 万亩下降 0.21%,其中:小麦 43.02 万亩,较
2023 年 37.19 万亩增长 15.68%,玉米 42.74 万亩,较 2023 年
45.49 万亩下降 6.05%。预计小麦产量 17.34 万吨,较 2023 年
16.81 万吨增长 3.15%,玉米产量 29.29 万吨,较 2023 年 25.77
万吨增长 13.66%。
(二)粮食储存现状。粮油储备情况。稳步实施“十四五”
增加市县(区)储备 1.5 万吨计划,新增县、区级原粮(小麦)
储备 1 万吨,现全市存储各级地方储备原粮(小麦)规模达 7.1
万吨(其中,省级 1.35 万吨、市级 2.5 万吨、县级 1.75 万吨、
区级 1.5 万吨)(详见图 1),储备应急成品粮 2180 吨(其中,市
级 600 吨、县级 880 吨、区级 700 吨)(详见图 2)、成品油 1000
吨(其中,长期储备成品油 800 吨、应急储备成品油 200 吨)(详
见图 3)。“十四五”末,全市存储市、县(区)三级原粮(小麦)
储备规模将达到 6.25 万吨,可满足全市常住人口 202 天供应量、
长期储备成品油满足全市常住人口 37 天供应量;应急成品粮油
分别能满足市政府所在地及市场价格易波动地区人口 12 天、11
天供应量。粮食仓储情况。积极争取中央省上预算内资金 4237
万元,新建 4.8 万吨原粮储备标准化仓房,全市标准化仓房总仓
容达 8.4 万吨。全市现有 3 家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即:X 粮食储
备有限公司、X 粮食储备有限公司、X 县 X 粮油有限公司,共
有库区 9 个、仓房 89 座、仓容 19.53 万吨(详见图 4),其中:
可用有效仓房 38 座、仓容 11.49 万吨(存放原粮仓房 22 座、仓
容 7.4 万吨;存放成品粮仓房 5 座、仓容 1.34 万吨;空仓 11 座、
仓容 2.75 万吨);出租仓房 49 座、仓容 7.46 万吨;闲置仓房 2
座、仓容 0.58 万吨,基本满足全市各级储备粮存储需要。
(三)粮食流通现状。夏、秋两季粮食收购时节,分别召开
全市夏、秋粮收购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做好 2024 年夏季、秋季
粮油收购工作的通知,分解下达购销指导性计划,设立 15 个收
购网点,备足仓容、培训人员,全力保障新收获粮食应收尽收。
组织开展夏粮收购市场调研,“夏收”到一线送服务、普法宣传
等活动,确保粮食收购工作平稳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全市从
事粮食购销经营活动的各类粮食经营主体有 54 家(详见图 5),
其中:企业 20 家(国有企业 4 家、私营企业 16 家),农民专业合
作社、家庭农场、各类农产品收购中心共 28 家,粮食经纪人 6
家,已在县区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共 48 家,纳
入粮油统计信息系统涉粮企事业单位 19 家,全市入统企业全年
收购小麦 18.38 万吨,较 2023 年同期 17.03 万吨增加 7.93%,销
售小麦 16.61 万吨,较 2023 年同期 16.49 万吨增加 0.73%;全市
秋粮收购玉米 12.21 万吨(仍处于正常收购期)(详见图 6)。
(四)粮食加工(转化)现状。在我市区域内,粮食加工
(转化)企业呈现出独特的运营格局与发展态势。全市纳入国家
粮油信息系统的成品粮油加工(转化)企业共 7 家,其中:面粉
加工企业 1 家,年生产能力 1 万吨,年销售收入约 100 万元以下;
食品及副食品(豆制品)酿造企业 1 家,年生产能力 5 万吨以上,
年销售收入约 200 万元以上;制酒企业 1 家,年生产能力 1 万吨
以下,年销售收入约 2000 万元以上;饲料企业 4 家,年生产能
力 33.4 万吨,年均销售收入约 4000 万元以上。此类企业规模多
为中小型,资金来源渠道相对有限,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融资及
企业自筹资金。
(五)粮食产业质量安全与监管现状。纳入国家粮油信息系
统的 7 家粮油加工(转化)企业中,有 6 家企业设立了化验室,
共配备 19 名专兼职检化验人员,配置水分测定仪、便携式称重
台、乳成分分析仪、饲料近红外检测仪、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分
析天平、气象色谱仪等检验监测设备,价值约 400 余万元,并按
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进行检定。这 6 家企业均结合生产经营实际
建立相关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近 3 年投入经
费 360 余万元用于提升企业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有 5 家企业
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及相关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并配备专(兼)
职质量安全监督员,有 2 家企业取得 ISO9001 等质量体系认证。
7 家粮油加工(转化)企业除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拥有 1
辆冷藏运输车外,其余饲料等原料输入和产品销售运输均由第三
方运输公司提供,专车专用,不存在混用问题。
二、现状分析
(一)从技术层面分析。我市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已逐步
引入自动化与半自动化生产设备,但机械设备整体智能化水平不
高,约 67%的企业智能化水平在 25%-50%内,约 16%的企业
智能化水平在 50%-75%内,剩余企业智能化水平均在 75%以
上(详见图 7)。企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原因可能有:一是资金
限制,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对于一些中小企
业来说,融资困难,无力承担高昂的设备购置费用、安装调试费
用以及后续的维护保养费用等。二是人才限制,缺少能够熟练运
用先进机械化设备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是规模限制,部分企业规
模小,生产订单不稳定,产量有限,采用机械化生产可能无法充
分发挥设备的产能,导致设备闲置浪费,增加成本。四是设备适
应性问题,部分先进的机械设备可能无法完全适应多样化的粮食
原料和复杂的加工工艺要求,导致企业对机械化设备的应用积极
性不高。这一现状不仅限制了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也反映了
行业在智能化转型道路上的初步探索阶段。
(二)从原材料方面分析。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的选择颇为丰
富,大麦、小麦、玉米、豆类等多种粮食作物均成为其加工对象。
这些原材料的供应主要依赖于省内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