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
流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
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
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那么,该如何理解中国式现
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与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之间的
关系呢?
现代工业社会对城乡关系的思考始于 16—19 世纪西方资本
主义萌芽及发展时期出现的工农业分离、城乡尖锐对立等社会现
象。现代意义上的城乡关系主要有两种思想:一是城市主导思想,
以二元经济模型、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为代表,主张通
过优先发展城市带动工业化;二是城乡平等思想,20 世纪 70 年
代后,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难以承受“先城后乡”的发展成本,
学界出现了对“重城轻乡”的战略反思,城乡一体化模型、区域
网络模型、城乡连续体、城乡伙伴关系、城乡融合系统理论等相
继提出,强调城乡平等、共生、融合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
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从“二元分割”“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
“城乡融合”的发展历程,城乡发展理念经历了从“以农补工”
“工业反哺农业”到“城乡命运共同体”的转型升级,这一过程
伴随着政策导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要素流动机制的深刻变化。
城乡要素流动经历了依靠行政手段的“控制流动”,到劳动力进
城放开但资本下乡受限的“允许流动”,再到强调市场机制作用、
试点土地和技术等要素流动的“平等交换、自由流动”,最后发
展为打破制度壁垒、建立城乡统一市场的“平等交换、双向流
动”,折射出发展逻辑从行政干预转向市场主导,从效率优先转
向公平与效率并重的深层变革。
这种深层变革有着现实背景与演进逻辑。1978 年—2002 年,
城乡二元分割结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
初期,出于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考量,农村劳动力、农产品向城市
单向流动。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农村生产力。
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但未赋予市
民化权利,城乡要素流动受到严格管控。2002 年—2012 年,我
国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一方面,长期单向资源输出导致农村
负担过重、农业生产受到损害;另一方面,2001 年我国加入 WTO
后,农业生产面临国际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