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
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
文化”。公众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是全社会整体安全水平、
安全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
灾救灾能力”作为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针
对当前公众安全意识、自救互救能力普遍较弱的短板,大力加强
公众应急教育,增强全民安全意识、提升公众安全素质、凝聚社
会安全共识,推动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局面,不
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广泛开展公益宣传,增强全民安全意识
不断强化新闻媒体安全应急公益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发事件应对法
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预防与应
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等的公益宣传。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
应急公益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结合全国防灾减
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系列
安全应急宣教活动。突出公众实践和参与,通过防灾避险应急演
练、安全宣传咨询日、公众开放日、主题公开课、微课堂、公益
讲座等线上线下活动,以标语、宣传画、挂图、动漫、微视频、
公益广告等方式,开展地震避险、消防逃生等小型化、经常化
的应急演练和灾害事故应对技能普及。通过电视、广播、网络、
社交媒体等平台,定期发布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覆盖更广泛的
受众。主流新闻媒体要在重要版面和重要播出时段大力加强应急
公益宣传,确保有计划、有声势、有影响。充分发挥媒体渠道作
用,强化应急报道舆论监督和舆情引导,按照及时、准确、公开、
透明的原则,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积极开展安全应急宣传教育“五进”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
全教育体系”。依托乡镇街道基层组织,常态化开展应急科普进
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切实开展安全应
急知识技能讲座、应急演练等活动,不断扩大应急公益宣传的覆
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增强公众参与度和实践力,增强全社会防灾
减灾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有关经营者、劳
动者安全培训,提高各行业各领域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能力;营
造“人人关心安全、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社会氛围,
真正筑牢公共安全人民防线。
打造多元化的安全应急宣传教育载体平台。综合运用文字、
图片、海报、微视频、动漫宣传画、横幅标语、滚动字幕等形式,
健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要求的安全应急公益宣传方式。形成全
媒体覆盖的良好态势,特别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
推动更多新型媒体加入应急公益宣传大家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
手段加强应急公益宣传,用多样化载体推动公益宣传。既要用好
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平台,又要充分利用机场、车站、码头、广场、
公园、快递、外卖等公共载体,以及交通工具、电子显示屏、楼
宇户外广告牌、电子阅报栏等社会媒介,通过不断丰富安全应急
的形式,切实让安全应急教育听得到、看得见、记得住。
大力普及安全应急知识和技能,切实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宣传普及安全应急知识。《中华人
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对加强安全应急知识宣传普及作
出了明确规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
提出,建立健全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显著提升基层科普工作
能力,基本建成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十四五”国家科学技
术普及发展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国家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
完善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预案中的应急科普措施,推动将应急科普
工作纳入政府应急管理考核范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
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建设,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
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要按照上述规定要求,依法宣传普及
安全应急知识,真正把安全应急宣教作为一项春风化雨、润物无
声的民心工程来落实。
重点普及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安全应急知识。要多形态、
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普及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交通、地震、洪涝、
暴雨、防溺水、雷电、燃气、家用电器、电动自行车、高层建
筑逃生、渔业捕捞、农机、用气、用电、火灾逃生等安全应急常
识和技能。大力推广心肺复苏(CPR)、止血包扎等基础急救技
能,提升公众的安全应急互救能力。要加强重点人群安全应急知
识宣教和技能培训,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如何
正确使用 110、119、120 等常用求救电话,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
教育和应急培训。有序开展危化品、矿山、燃气、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