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
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
军的关键时刻,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在“两会”召开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为我们
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 XX 市委书记,我深入
学习领会,结合 XX 实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深化思想认识,领悟重要讲话核心要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总
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把握时代脉搏、明
确发展方向、推动 XX 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全面
系统、深入思考,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
(一)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一是明确科技创新
的关键地位。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当今时
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从人工智能到量子信息,从集成电路到
生物技术,前沿科技的突破不断重塑产业格局。XX 作为经济强
市,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已聚集
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强
大的技术支撑。我们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搭建更多高水平
科研平台,吸引顶尖科技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多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
头活水。二是把握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向。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
的重要载体。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兴产
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是产业创新的关键路径。XX 的制造
业基础雄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规模庞大,但也面
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
产业发展迅猛。我们要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提升智能化
生产水平,降低能耗,实现绿色发展;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优化
产业布局,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三是推动创新
融合的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必由之路。要打破科技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应用。一方面,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共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让科研成果直接对接市场需求。XX
已建立多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众多科研成果在企业实现产业
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融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理解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战略意义。一是
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
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能让土地、
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XX 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
过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新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
场主体活力。我们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各类企业在 XX 茁壮成长。二是开
放拓展发展空间。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XX 作为开放
型经济的前沿阵地,外贸依存度高,外资企业众多。扩大制度型
开放,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完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能吸引更多优质外资企业落户XX。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拓展海外市场,
能提升 XX 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等开
放平台的作用,探索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推动外贸稳量提质,提
升利用外资水平。三是内外兼修协同共进。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内部改革为开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外部开放倒逼
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在深化改革中扩大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改革。加强区域协同
发展,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携手共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
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把握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责任担当。一是在区域
战略中主动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重
大战略,XX 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我们
要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加强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
市的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基
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加快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
一体化建设,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要素流动更加便捷。在生
态环境共保共治方面,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治理太湖、
长江等重点水域,守护好绿水青山。二是与其他战略有效对接。
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的对接,能拓
展 XX 的发展空间。通过与这些地区的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实
现优势互补。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鼓励企业“走
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升 XX 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做好
援藏援疆等对口帮扶工作,是 XX 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加大
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助力受援地区实现经济社
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三是在重点领域履职尽责。
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XX 要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自给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
发展,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打造美丽 XX。
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安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
用效率,为区域供水安全提供保障。
(四)认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一是推进乡
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XX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特色农业、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
产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
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
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二是强化民
生保障与服务供给。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要加大对教
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
题。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
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看得起病、看得
好病。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
促进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
保障水平,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三是促进精神文明与文化发展。
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更是精神上的富足。我们要深化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市民文明素
质。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