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财政局局长学习2025年两会精神研讨发言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财政局局长学习 2025 年两会精神研讨发言材 料 2025 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承载着人民的期望,聚焦着发 展的关键。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新一 年发展作出科学谋划,为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财政系统的 一员,深入学习两会精神,结合财政实际,对推动财政事业高质 量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一、两会精神指引下的财政工作新方向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我国在复杂严峻 形势下取得的重大成就。在经济领域,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34.9 万亿元、增长 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保持在 30%左右,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 力。在民生保障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5.1%,义 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让人 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的温度。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 的坚强领导,也为财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了更高要求。 两会强调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明确财政工 作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重点 任务发力。财政政策需更加积极有为,精准有效,充分发挥财政 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为财政 工作锚定了新的目标和方向,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深刻领会 两会精神实质,将其转化为推动财政改革发展的具体行动。 二、深化预算与财税体制改革 (一)推进零基预算改革。传统预算模式下,支出固化格局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政资金的优化配置。零基预算改革以“零” 为起点,打破基数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要求对所有支出项目重 新进行评估和审核。在编制预算时,不再以上一年度的支出基数 为依据,而是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绩效目标和成本效益分析来 确定预算金额。以教育领域为例,在以往的预算编制中,学校的 经费可能主要依据上一年度的拨款基数进行调整,而忽略了学校 发展的实际需求变化。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后,要对学校的教学设 施更新需求、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学生规模变化等因素进行全面 评估。如果某所学校计划新增专业,就需要对新增专业所需的教 学设备采购、师资引进等费用进行详细测算,纳入预算编制,确 保资金分配更加科学合理,满足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确保零 基预算改革顺利推进,需建立健全预算项目库管理制度。对各类 支出项目进行分类入库,实行动态管理。项目库中的项目要经过 严格的论证和审核,具备明确的绩效目标和实施计划。在预算编 制过程中,优先从项目库中选取成熟项目进行安排,提高预算编 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建立 定期分析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的一致性。 (二)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 保障,也是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深化税 收制度改革,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完 善税收体系,优化税收结构。一方面,要加强税收政策与产业政 策的协同配合。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 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税负,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产业升级。例如,对新能源汽车企业,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给予减免优惠,对其研发投入加计扣除,在增 值税方面,对新能源汽车销售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加 大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另一方面,要关注税收政策对民生 的影响,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优化税率结构,合理调整扣除标 准,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例如,根据居 民生活成本的变化,适时提高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 息等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增加居 民可支配收入。在推进税收制度改革过程中,还需加强税收征管 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税务征管平台,实现对税收 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比对,加强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堵塞 税收征管漏洞,确保税收政策的有效执行,做到应收尽收。 (三)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财 税体制的重要内容,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对于提高财政运行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 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要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在基本公共服 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应明确中央 和地方各自的职责。义务教育可实行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支出 责任,中央财政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 力度,确保教育公平。基本医疗方面,中央财政负责制定基本医 疗保障的全国性标准和政策,地方财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承担 相应的保障和服务提供责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于跨区域 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高铁、高速公路等,由中央和地方共同 出资建设,明确各自的出资比例和建设管理责任。对于地方区域 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地方财政承担主要支出责任,中央财政通 过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给予适当支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增强地方政府的财力保障,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 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设立、分配和使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和管 理,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确保资金用于规定的项目和领域,发挥 最大效益。 三、强化风险防范与债务管理 (一)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 前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风险点之一,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 于维护经济金融稳定至关重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一次性增加 6 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这是化解地方政 府债务风险的重要举措。通过置换隐性债务,可以将高成本、 不规范的隐性债务转化为低成本、规范化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务, 降低地方政府债务利息负担,优化债务结构。在置换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操作,确保置换工作的合规性和 透明度。对隐性债务进行全面清查和梳理,准确核实债务规模、 期限、利率等信息,建立隐性债务台账。制定科学合理的置换方 案,明确置换的范围、方式和时间节点。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 协调,确保置换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要加强对置换后债务资金 的使用管理,确保资金用于公益性项目建设,不得挪作他用。为 防止债务风险反弹,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设 定科学合理的债务风险指标,如债务率、偿债率、逾期债务率等,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当债务风险指标超过 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