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以二十届
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征
程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其中生态
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全会精神中占
据着重要位置。今天,我们就以“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为题,深入学习探讨如何在新时代更
好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一、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生态文明要点解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
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为生态文明建设绘制了清晰的路
线图。全会强调,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这意味着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
要从制度层面入手,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
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要将降碳、减污、扩绿、
增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推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
良性互动。
(一)在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方面。全会提出要健全生态
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多部门合作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落实生态
损害赔偿机制,制定《生态环境法典》等。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
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眼睛”,通过准确、全面的监测和科学
的评价,我们能够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决策
提供科学依据。多部门合作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能够形成强大的
执法合力,有效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生态损害赔偿机制的
落实,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增强人们保护生
态环境的责任感。而《生态环境法典》的制定,将进一步完善我
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完备的法
律支撑。
(二)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要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
控,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功能定位,
实施差异化的环境管理措施,提高环境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长江、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对它们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综合治理,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
如,在长江流域,通过实施禁渔政策,保护长江水生生物的多样
性,促进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在黄河流域,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三)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发展
清洁能源,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清洁能源的发展是减少碳排放、应
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我国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
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火
电。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
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结构绿色低
碳转型,要求我们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环节,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
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发展低能耗、
高附加值的产业。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与战略意义
(一)生态环境现状严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
挑战。从大气污染来看,部分地区雾霾天气频发,PM2.5 等污染
物超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根据生态环境部
的数据,虽然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但在一些重点
区域,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问题仍然较
为突出。水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河流、湖泊水质恶化,富
营养化严重,部分城市的饮用水水源地受到威胁。例如,一些工
业企业违规排放污水,导致周边水体受到污染,影响了水生态系
统的平衡和稳定。农业面源污染也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农
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的随意排放,都对水体造
成了污染。土壤污染同样严峻,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问题在
一些地区存在,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安全。土壤污染具有隐蔽
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一旦发生,治理难度较大。例如,
一些矿区周边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导致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超
标,威胁人体健康。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
的基础。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
地资源、森林资源等,这些资源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保
护好生态环境,才能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为经济发展提
供坚实的保障。例如,森林不仅能够提供木材等林产品,还具有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和
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推动产
业升级和转型。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导下,企业将更加注重绿色
生产、清洁生产,加大对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从而推动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减少
了对传统燃油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还带动了电池技术、智能
驾驶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最后,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群众的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
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
包括物质生活的丰富,还包括优美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干
净的水、安全的食品,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加强生
态文明建设,能够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红利,提高人民
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生
态文明载入党章和宪法,制定修订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法律法规,
建立起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基础
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得到全面压紧压实,实施了生态文明建
设目标评价考核、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等制度,党委领导、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更加
严密健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组
建了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实施了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
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生态
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持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以抓污染物
总量减排为主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转变,完成国家生态
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全面
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