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振消费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内需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
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
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
体系。2024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 2025 年经济工
作作出系统部署,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
大国内需求”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复杂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我们要
深刻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一、内需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
经济发展是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劳动力、
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和制度条件,决定了经济潜在增长水平,
决定着需求的对象、方式、结构和水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
需求;另一方面,需求又反过来引导供给,为供给提供动力,一
切经济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需求,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
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只有各环节顺畅衔接、相互促进,才能实
现整个经济循环畅通运转。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实
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必
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是新
时代我们党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个规律性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
下,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扩
大内需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内需对经济发展
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
济发展中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的问题日益突出。2024 年,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3.5%,比 2023 年回落 3.7 个
百分点,增速大幅低于疫情前 8%以上的水平。内需对经济增长
贡献率为 69.7%,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 44.5%,较之 2023
年有所减弱。与此同时,尽管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
3.2%,但民间投资比上年下降 0.1%,连续两年下降,出现投资
增速放缓、企业投资意愿偏弱等现象。内需不足导致一些领域和
行业出现供求失衡、“内卷式竞争”以及物价低位运行等问题,已
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居民就业和政府税收增长,造成国内大循
环动力不足、循环不畅,制约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出
现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因素看,由于房地产供求
关系、人口总量和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住房消费、房地产
投资以及孕产等相关业态增长趋缓。这是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
的发展过程,也是我们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从政策因素看,
支持教育、医疗、养老等消费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一些领域的
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导致支撑消费升级的新供给不足。从体制因
素看,我国收入分配格局还不合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不同所有制、
行业和群体的就业人员之间还存在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再分配制
度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不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第三次
分配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有限,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意
愿不足。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为 40%左右,不仅远低于高收入经
济体 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 56%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这也
说明我国扩大内需有着巨大潜力。
综合起来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既有需
求侧的,也有供给侧的。在需求侧,从消费看,部分人群有消费
意愿但支付能力不强,部分人群有一定支付能力,但因公共服务
和保障水平不足而使得预防性储蓄动机强烈,潜在消费需求难以
有效释放;从投资看,投资积累率较高,但缺乏较好的投资项目,
大量资金进不了实体经济领域。在供给侧,矛盾主要体现为缺少
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和一
些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不强。对此,
必须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供
给侧创新能力,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形成需求牵引供
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均衡。
还要看到,扩大内需不仅是短期应对挑战的重要任务,而且
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
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
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
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从世界经济史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
内需为主导的,特别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 万美元后,主
要经济体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平均超过 70%,其中居民消
费的贡献率平均超过 50%。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
进,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围绕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个别国家利
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动辄对别国威胁加征关税,我国面临的外部环
境不确定性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扩大内需,建
设强大国内市场,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使
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二、深入认识和把握我国扩大内需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奋力推进高质量
发展的关键阶段,扩大内需的基础和条件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大
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面临新的空间和机遇。
扩大内需进入到需要更加依靠扩大消费的阶段。改革开放后,
我国形成了高效的投资拉动模式,对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
展,迅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看,经过几十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
目前我国大规模投资阶段已经基本完成,近年来投资效益呈下降
趋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大幅下降,依靠投资稳增长的空
间在减小、难度在加大。由于投资是间接需求,短期可以扩大需
求,但从中长期来看,增加的是供给、扩大的是产能。而且投资
的扩大往往伴随债务的增加,在地方政府普遍债务较高和企业出
口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果继续长期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必然带
来总供求失衡、产能过剩等问题,进一步增加化解债务的难度。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投资率
呈现下降趋势时,经济发展就必然要转向更多以内需特别是消费
需求支撑经济增长的阶段。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消费在
全球的占比,不仅低于一些主要经济体居民消费的占比,而且相
比我国人口数量、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资本形成总额在全球的占
比也明显偏低。因此,当前必须更加重视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
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消费重要而投
资不重要,而是提醒我们要更好地处理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补上消费短板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投资
特别是有效投资对于实现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