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县推行蔬菜设施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
事关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XX 年以来,XX 县立足县域
实际,创新思路,将蔬菜基地搬上丘陵山地,探索出一条蔬菜上
丘的特色发展之路。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在全省率先设立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指挥中心 XX(XX)联络站,成功获批生
产基地 XX 个,数量居全省首位。这一创新做法先后获得央视一
套《新闻联播》、二套《经济信息联播》、十三套《新闻直播间》
等栏目的专题报道,XX改革动态等省级媒体也进行了深度解读,
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一、问题概述
XX 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
18.5℃,年日照时数达 1800 小时以上,境内有 XX 河、XX 河等
5 条主要河流,总长度达 286 公里,水资源丰富,具备发展优质
蔬菜产业的天然优势。近年来,为积极响应上级打造农业百亿产
业、十亿企业的战略号召,我县将蔬菜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
重点方向,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现实困难:
一是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凸显。作为传统产粮大县,全县现有
耕地 XX 万亩,其中基本农田 XX 万亩,宜林宜果山坡丘陵 XX
万亩。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统筹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关
系,实现粮菜双赢,成为摆在面前的首要难题。
二是丘陵种植条件存在先天不足。经专业机构检测,丘陵地
带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 1.5%,pH 值偏酸性,有效土层厚度
不足 40 厘米,与平原耕地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同时,由于地势
较高,灌溉用水保障率仅能达到 65%,严重制约了蔬菜品质的
提升。
三是产销衔接机制尚未健全。调研显示,全县蔬菜种植仍以
散户为主,规模化程度不足 30%,产品标准化率低于 40%。销
售渠道主要依赖本地农贸市场和流动商贩,电商销售占比不足
5%,与省内其他蔬菜主产区相比,市场竞争力明显偏弱,导致
农户亩均收益较周边县市低 20%-30%,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
二、做法成效
(一)守红线蔬菜上丘,菜园子不断扩大
创新实施蔬菜上丘发展模式,通过摸清家底、科学开发、集
约利用三步走战略,有效破解用地瓶颈。具体做法包括:
开展全域资源普查。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自然资源、
林业、水利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采用天上看、地上查的立体
化调查方式。运用无人机航拍获取高清影像,结合 GIS 地理信息
系统分析,对全县 25 度以下缓坡丘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资源
数据库。共排查出集中连片可利用荒山、残次林地 2650 亩。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针对零散分布的丘陵地块,实施五统一
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平整、统一配套、统一流转、统一管理。
通过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的土地整理模式,新增设施农业用
地 2600 亩,建成单块面积均在 200 亩以上的标准化基地 12 个。
经测算,规模化建设使基础设施投入降低 40%,管理成本下降
35%,产品运输费用减少 25%。
盘活存量资源。创新采用三变改革思路,通过土地流转、资
产赎买、合作经营等方式,整合闲置荒山、老旧基地等资源。累
计改造提升老旧蔬菜基地 8 个,新建标准化设施大棚 650 亩,实
现荒山变金山、残次林变聚宝盆的华丽转身。
(二)精管理科学种菜,菜棚子搭得更牢
坚持科技赋能、问题导向原则,重点突破三大技术瓶颈:
创新建设模式。由县城发集团组建专业建设团队,实行统一
设计、集中采购、标准施工的 E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