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全市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全市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 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一流营商环境",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我省《优化营 商环境条例》为各地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近年来,市委、 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 号工程",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优 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服务效能。为全面掌握我市营商环境建设现 状,查找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近期,我们 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座谈、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市 营商环境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营商环境建设现状 (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度供给持续加强。市委市政府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构建了"1+N"政策体系。"1"即 《关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明确 20 个方面 80 条具 体任务;"N"包括产业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金融服务等 配套政策,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矩阵。2023 年以来, 累计出台惠企政策 127 项,其中"免申即享"政策 32 项,通过政 务平台自动匹配企业 1.2 万家,发放资金 5.8 亿元。建立政策解 读"直通车"机制,通过线上直播、专题培训、入企宣讲等方式, 累计开展政策解读活动 200 余场,覆盖企业 3 万余家次。政策评 估机制逐步健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涉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2023 年修订完善低效用地盘活、中小企业融资等政策 15 项。 (二)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审批流程不断优化。深化"一网 通办"改革,市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 98.7%,"全程网办 "率达 92.3%,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1 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 项目审批时间控制在 60 个工作日以内。建成"一窗通办"综合窗 口 328 个,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 ",事项受理效率提升 40%。创新推出"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服务, 整合企业开办、纳税申报、社保登记等 106 个"一件事",申报材 料平均减少 30%,办理环节压缩 50%。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累计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点问题 217 件,群众满意度达 98.6%。 推进跨区域通办,与周边 6 个城市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实 现营业执照异地办理、社保医保跨省转移等 62 个事项"跨域通办 "。 (三)市场监管创新突破,公平竞争有序推进。全面推行"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跨部门联合抽查机制,2023 年开展 联合执法检查 56 次,检查市场主体 1.8 万家,抽查事项覆盖率 达 100%。加强信用监管,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累计公 示行政处罚信息 2.3 万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 1.2 万家,实 施联合惩戒措施 3200 余次。创新包容审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 态实行"观察期"管理,制定不予处罚、从轻处罚事项清单,2023 年对 1200 余家企业实施柔性执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成 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2023 年查处侵权假冒案件 187 件, 同比增长 23%,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 15.6 亿元,同比增长 45%。 (四)要素保障更加有力,企业成本持续降低。融资难问题 有效缓解,设立 10 亿元中小企业转贷基金,2023 年为企业提供 转贷服务 86 亿元,节约融资成本 1.2 亿元;推进"银税互动""政 采贷"等融资模式,发放信用贷款 210 亿元,惠及企业 3500 余家。 用工保障不断加强,建立重点企业用工调度机制,2023 年举办 招聘会 320 场,帮助企业招工 6.8 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12 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 1.5 亿元。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推行"标 准地+承诺制"改革,2023 年出让"标准地"56 宗、面积 3200 亩, 企业拿地后即可开工建设;清理盘活低效用地 1.2 万亩,处置" 僵尸企业"56 家。用能成本持续下降,落实工商业电价降价政策, 2023 年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 3.2 亿元;天然气价格较周边城市低 10%-15%,累计为企业节省用气成本 2.1 亿元。 (五)法治环境逐步优化,权益保护更加到位。加强营商环 境立法,出台《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市场主体保护、市 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具体条款。司法保障 力度加大,成立涉企纠纷专门合议庭,2023 年审理合同纠纷、 股权纠纷等案件 8700 件,结案率达 92%;建立企业破产"府院联 动"机制,办结破产案件 56 件,盘活资产 12 亿元,释放土地 2000 亩。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 台,2023 年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等服务 1.3 万次,办 理涉企公证事项 2100 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累计归集公 共信用信息 12 亿条,建成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发布诚信"红名单 "企业 300 家、失信"黑名单"企业 120 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部分惠企政策知晓 度不高,调研显示,仅有 43%的企业表示"完全了解"近年来出台 的惠企政策,28%的企业"听说过但不了解细节",29%的企业"完 全不知道"。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对同一 政策的解读和执行存在差异,比如在科技创新补贴、产业园区入 驻政策等方面,企业反映"同市不同策"现象依然存在。政策兑现 流程繁琐,部分政策需要企业提交多份证明材料,经过多个部门 审核,兑现周期长达 3-6 个月,影响政策时效性。 (二)政务服务效能仍需提升。线上平台功能有待完善," 一网通办"平台存在系统兼容性不足、数据共享不充分等问题, 部分事项仍需线下提交材料,比如企业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项 目审批等,仍需在多个系统之间切换。窗口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个别窗口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服务态度差,存在"推诿扯皮"" 踢皮球"现象,企业群众办事"多头跑、反复问"问题尚未完全解 决。基层服务能力薄弱,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存在人员编 制不足、设备配置落后等问题,部分高频事项下放不到位,群众 仍需到县级部门办理。 (三)市场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监管执法规范性不足,个别 执法部门存在"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检查频次不透明、 处罚标准不统一,企业对执法公平性认可度仅为 72%。"双随机" 监管覆盖面不足,部分重点领域如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 等,仍以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