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区统计局长在全区统计造假警示教育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区统计局长在全区统计造假警示教育会上的讲 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全区统计造假警示教育会,目的就 是以典型案例为镜鉴,深刻认识统计造假的严重危害,切实增强 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全 区统计工作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下面,我结合统计工作实际 和典型案例,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刻认识统计造假的严重危害,切实增强防范和惩治的 紧迫感 统计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晴雨表",是党委政府科学决 策的 "参谋部",是反映国情国力的 "指示器"。统计造假不仅会 误导决策,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政府公信力,还会对经济社会发 展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三个层面,深刻认识统计造假的严重危害。 (一)从政治高度看,统计造假是对党纪国法的公然践踏 统计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如实提供统计资料是《统计法》 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义务。近年来,党中央、国 务院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 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 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等 重要文件,为统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然而,仍 有一些地方和单位无视党纪国法,搞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这 是对党中央权威的漠视,是对统计法律法规的公然践踏。比如, 某县为了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指使统计人员编造虚假的 GDP、 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相关责任人受到了严肃的党纪政纪处分。 这起案例充分说明,统计造假不是一般的工作失误,而是严重的 违纪违法行为,必须严肃查处。 (二)从经济发展看,统计造假会严重误导宏观决策 准确的统计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如果统计 数据失真,就会导致政策制定出现偏差,影响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和可持续性。以工业统计为例,某镇为了凸显工业发展成效,虚 报工业产值,使得上级部门误以为该镇工业经济形势良好,从而 在资源配置、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但实际上,该镇的工业 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虚报的数据掩盖了真实的经济状况,最终 导致一些扶持政策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当地工业经济的 健康发展。再比如,在房地产统计中,个别企业为了获取银行贷 款或提高市场估值,虚增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误导了市场 预期,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给宏观调控带来了困难。 (三)从社会稳定看,统计造假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和社会信 任 统计数据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社会公众了解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窗口。如果统计数据造假,就会导致公 众对政府统计的信任度下降,进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比如, 某区在公布居民收入数据时,为了体现经济发展成果,人为地提 高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和质疑。群众纷纷 通过各种渠道反映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 统计造假还会破坏社会公平正义,损害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一些企业通过造假获取不当利益,而遵守统计法的企业则处于不 利地位,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也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 二、深入剖析统计造假的深层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 统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既有主观上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有 客观上的体制机制问题。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剖析统计 造假的深层原因,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一)思想认识偏差是统计造假的内在动因 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没有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把统 计数据作为追求政绩的 "工具",为了在考核中名列前茅,不惜 铤而走险,指使或授意统计人员造假。一些统计人员缺乏职业操 守和责任意识,对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认识不足,认为统计 工作只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和上报,没有意识到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比如,某单位负责人为了完成上级 下达的经济指标任务,多次暗示统计人员调整数据,统计人员迫 于压力,最终实施了造假行为。这起案例反映出部分领导干部和 统计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对统计工作的敬畏之心。 (二)考核机制不完善是统计造假的重要诱因 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经济增长速 度等量化指标,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考核不够严格,导致一些地方 和单位为了追求考核成绩而造假。同时,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 任用、评先评优等紧密挂钩,进一步加剧了统计造假的冲动。比 如,在某地区的年度考核中,GDP 增长率是重要的考核指标, 一些乡镇为了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虚报 GDP 数据,形成了 " 数字出官、官出数字" 的不良风气。此外,对统计造假的责任追 究不够严格,存在 "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的现象,没有形成有 效的震慑力,也使得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 (三)监督管理不到位是统计造假的外部条件 统计监督检查力量薄弱,监管手段落后,对统计造假行为的 发现和查处能力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统 计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导致统计监督检查工作难以有效 开展。同时,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不够紧密,信息共享机制不完 善,无法形成监管合力。比如,在对某企业的统计执法检查中, 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配合,未能及时发现企业的造假行为,直到 上级统计部门开展专项督察时才被揭露。此外,社会监督作用发 挥不够充分,公众和媒体对统计工作的关注度不高,对统计数据 的质疑和监督渠道不够畅通,也为统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扎实推进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统 计生态 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思想教育、 制度建设、监督检查三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切实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一)加强思想教育,筑牢防范统计造假的思想防线 1.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统计工 作的重要性,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