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乡镇“空心村”现象深度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乡镇“空心村”现象深度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与意义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向城市单向流动导致 部分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表现为人口流失、土地闲置、产 业衰退、公共服务缺失等多重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 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本调研以 XX 县 XX 镇为样本,通过实 地走访、入户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剖析“空心村”现状、 成因及治理路径。本次调研覆盖全镇 15 个行政村,重点选取 5 个典型“空心村”(A 村、B 村、C 村、D 村、E 村)进行深度 调研,形成具有实践价值的报告。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 (一)调研方法 实地走访:调研组历时 2 个月,深入 5 个目标村庄,累计行 程超过 500 公里,实地查看村庄布局、住房空置、耕地利用等情 况。 入户访谈:对 120 户村民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覆盖不同年龄 层(18-80 岁),重点了解家庭结构、经济来源、返乡意愿等问题。 问卷调查:设计包含人口、经济、土地、公共服务等模块的 问卷,发放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62 份,问卷有效率为 92.4%。 数据调取:从镇统计站、自然资源所、卫生院、学校等部门 获取官方数据,结合无人机航拍测量宅基地闲置面积。 (二)调研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设计调研工具,组建多学科团队(含 社会学、经济学、城乡规划专家),对接镇村两级干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分批次进村入户,同步开展问卷调 查与访谈,记录典型案例。 第三阶段(分析阶段):交叉验证数据,召开村民座谈会 3 场,提炼核心问题。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撰写报告,提出政策建议,形成可 操作的治理方案。 三、“空心村”现状深度解析 (一)人口结构:老龄化与空心化交织 XX 镇总人口 3.8 万人,其中 5 个空心村户籍人口 6213 人, 常住人口仅 2075 人,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 33.4%。 年龄分布: 空心村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 33.2%(全镇平均 18.5%),B 村 80 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的 12%。 18-45 岁劳动力中,72%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多为妇 女、老人或兼业农民。 家庭结构: “空巢家庭”占 45%,如 B 村王姓老人(78 岁)独居,子 女均在省会打工,每年仅春节返乡。 “留守家庭”占 30%,如 C 村李姓夫妇(40 岁)带 2 个孩 子务农,年收入不足 3 万元。 教育水平: 空心村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 82%,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足 3%,人才外流严重。 典型案例: A 村原有村民 1500 人,现常住仅 400 余人,其中 60 岁以上老人 210 人,留守儿童 87 人。村民张某(50 岁)反映:“村里年轻人 都出去了,种地靠老人,孩子上学得去镇上,医疗也不方便。” (二)土地利用:宅基地与耕地双重闲置 宅基地闲置现状: 全镇宅基地闲置率 12.6%,空心村达 31.5%。B 村闲置宅基 地占全村宅基地总数的 41%,其中 45%为年久失修危房,30%为 新建未入住房(进城定居户预留),25%为季节性空置房。 闲置宅基地面积平均每户 120 平方米,部分大户超过 300 平 方米,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耕地撂荒问题: 全镇耕地撂荒率 8.3%,空心村达 23.7%。C 村因劳动力不足, 撂荒耕地占全村耕地的 32%,部分山地已荒芜 5 年以上。 撂荒耕地中,60%为山地梯田,30%为灌溉条件差的沙土地, 10%为承包纠纷地。 实地观察: D 村一条主街两侧,连续 7 户房屋大门紧锁,窗棂破损,院内杂 草丛生。村民赵某(65 岁)说:“这几个院子都是出去打工的人 留下的,有的十几年了也没回来,房子快塌了。” (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突出 基础设施老化: 道路:空心村硬化道路覆盖率不足 60%,部分自然村仍为泥 土路,雨天出行困难。 供水:3 个空心村未实现集中供水,村民依赖自备井或山泉 水,水质无保障。 电力:低压电网老化,夏季空调使用高峰期常停电,如 E 村 202X 年 7 月停电达 8 次。 公共服务匮乏: 教育:5 个空心村小学全部撤并,儿童需到镇中心小学就读, 最远单程 8 公里,部分家庭选择让孩子寄宿。 医疗:3 个空心村无标准化卫生室,现有卫生室药品短缺, 医生多为退休返聘人员。 文化:无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传统庙会、戏曲演出等活动 逐年减少。 村民反馈: B 村村民李某(42 岁):“村里没学校,孩子每天坐公交上学, 早上 6 点就得出门,太折腾。卫生室就两个老医生,看个感冒还 行,大病得去县里。” (四)产业发展:经济活力不足 集体经济薄弱: 空心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 4.2 万元/年,主要依赖上级转移支 付,缺乏自主产业。 集体资产以闲置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