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纸面科研”“表格科研”……别让高校青年教师陷入“科研
短期主义” ....................................................................42
14.从“赏花”到“赏花+”,地方发展的“花样文章”该怎么做?
......................................................................................47
15.当 AI 成为写作“好手”,我们还需要阅读吗? ........50
16.点了一桌剩半桌,餐饮浪费怎么治? ......................52
17.故宫里用猪血镇邪?别让“假俗乱”讲解带歪“文博热” 55
18.黑手伸向“几字弯”候鸟天堂 ......................................60
19.谨防会展场馆成为新“面子工程” ..............................65
20.快节奏社会能否容下“松弛感” ..................................69
“momo”们,还要默默隐身下去?
你一定在社交媒体见过无数个名为“momo”的网友。
“momo”是一支在海内外多个社交媒体平台涌现的庞大匿名队
伍。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 mo”,无数网民在大数据无
死角推进、信息透明化浪潮的冲击下,选择了隐姓埋名,并期
望实现在数字世界隐身。
“momo”本是微信登录机制中系统生成的昵称之一,匹配
头像为粉色小恐龙。如今的“momo”用户今非昔比。老话“要
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在赛博空间体现尤为充分:大数据时
代,透明化的信息环境中,个人网络足迹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数
据化,令人无处遁形。
某人刚点个赞,其好友就会收到平台推送的该视频;这边在
评论区发了言,那边,相关推送就会出现在通讯录好友的平台
上……地址、账号、喜好统统不再是秘密。在算法技术的深度
介入下,原本在网络天地畅所欲言尽情冲浪的用户,如同生活
在全景 360 度无死角的监控下。因此,不少网民为了维护个人
账号的正常活跃度,对昵称、头像改头换面,迈出保护个人隐
私的第一步。
这有点像地铁里戴着口罩的乘客,既保持着必要的社交距
离,又在群体符号的掩护下获得自由呼吸的空间。在某社交平
台里,一群“momo”在讨论职场焦虑,这些 ID 雷同的用户,
利用集体符号消解个体特征,在群体掩护下躲避网络追踪的同
时也能做到袒露心扉。这种策略性隐身不同于早期互联网的完
全匿名,更像在数字丛林里披上保护色的本能。
若把互联网比作舞台,大批“momo”的出现,意味着部分
青年人不再一味追求聚光灯下的个性张扬。面对算法追踪,他
们发明了“既隐身又在场”的生存艺术,其最终目的并非逃
避,而是在鱼龙混杂“网”心叵测的大舞台中,建立起保护自
己精神自由的堡垒。
这也许是一代人重构数字生存法则的自觉努力,催生一种
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交语法:在直播间,“momo”们依靠表情包
和符号热烈交流着。初入直播间的新用户看得满脸问号:“他们
在说什么?”老用户沾沾自喜——只有这场亚文化狂欢的参与者
才懂的圈层符号,将公共讨论推向越来越隐秘、越来越小众的
角落。
“momo”大军职业五花八门,有“momo”用集体账号为
小众群体发声,既规避了被封账号的风险,又将分散的个体呼
声凝聚成具有穿透力的“音浪”。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网暴者藏在“momo”保护色里伺机作
案,凭借消匿身份来躲避责罚。此外,网络黑灰产也渗透进
来,将隐匿姓名的安全壳视为肆意兴风作浪的“保护伞”。
个人信息被倒卖、AI 换脸混淆视听、聊天记录泄露等数据
滥用事件频发,网民对于“被看见”“被听见”的恐惧催生了匿
名需求。“momo”就像一面棱镜,既照出公众对数字隐私保护
的迫切渴望,也散射出网络空间信息生态与数据治理的复杂性
与矛盾困境。
既不能简单粗暴地消灭“momo”,也不可放任黑灰
“momo”打着匿名的幌子从事不法勾当。随着 AI 技术深度释
放,虚拟身份将进一步与现实身份融合,网络治理模式也要从
“控制监管”转向“适应超前”。技术创新、规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