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
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
向获得 2023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
贺!向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向与会的外
籍院士和国际科学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
科技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 2035
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
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
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
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
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
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
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
“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
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
产。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
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 6G 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
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
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生物育种、新
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
设。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国家
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国
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
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
提升。这些都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
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
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
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走中国特
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
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创新引领发
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
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坚持“四个面向”的
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
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
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
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
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坚持推动教育科技
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坚
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
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
会蔚然成风。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
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和中国力量。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
断丰富发展。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
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
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
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
现,引发链式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
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
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
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
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
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
展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
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
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
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 2035 年建成科技强
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
技自立自强。
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
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
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
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
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
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
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