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提升中华文化原创力的理论思考
文化原创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能力体现
在原创性文化产品的持续推出并获得社会好评与市场认可,来源
于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狭义的文化原创力只
要获得本民族与本国市场的认可,而在全球化语境中,广义的文
化原创力还要获得全球市场的检验,具有跨文化的影响力。近些
年来,中国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出海取得长足进展,
特别是 2024 年出现的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与 2025 年出现
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问世就迅速获得中国市场与
全球市场热捧,迅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原创作品。
2025 年 2 月,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发布的《2025 年全球
软实力指数》显示,中国的软实力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二。这些文
化现象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有内在规律与趋势在其中,深入挖
掘与梳理,可以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中国文化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
提升文化原创力与文化软实力。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来认识中华文化原创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中华文化原创力的时代土壤,中华文化
原创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创新引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同的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就是“丰富人
民精神世界”,高度的物质文明发展让精神文明创造有了更坚实
的物质支撑,不论是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与资金投入,还是先
进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与运用,都体现了
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与此同时,在物质文明提升
后,全社会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具有原创性的文化
产品的期待与欣赏水平都在升高。更具有积极意义的是,高质量
文化产品中体现出来的原创精神往往会成为社会热议的对象,成
为激发全社会持续向前的精神力量。
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看中华文化原创力提升,可以更清晰地
把握文化创造的时代动力与历史使命。从当代中国文化原创性发
展中具有典型性与引领性的国潮现象来看,正是基于中国经济水
平的整体提升,带来国货品质的提升、民族自信的提升,带来全
社会对基于本国文化的本国制造产品的热爱。从现象来看,国潮
的公式是:中国货+时代潮=国潮。从内在原因来看,国潮的实质
是国货之潮,代表了国货受到本国市场的高度认可;是国力之潮,
代表了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同提升的综合国力;更是国运
之潮,表现着中国式现代化在加速前行。
国潮既是文化现象,也是经济现象,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的标志性现象之一,“国”展现了“中国式”,“潮”展现了“现
代化”,而能够支撑国潮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就是文化原创力,
源源不断的原创文化创意作品才能成为时代之潮。国潮既是发生
在中国的现象,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成为创造人类文明新
形态的标志性现象之一,当越来越多的国潮产品获得世界市场的
认可,不论是动漫、游戏等内容产品还是潮玩、汽车等实体产品,
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就会持续增强,而能够支撑国潮全
球发展的核心能力就是文化原创力,生机勃勃的创新产品才能成
为世界之潮。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结合时代的社会需
求、市场规则与创意理念的文化原创力,才能推动国潮以及全民
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为提升当代中华文化原创力提供了宝贵的三
大动力:全球影响、市场规模与青年力量。长期以来,中国对全
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 30%左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在 2025 年“两会”继续确定 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这充
分展现了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赋能世界经济的担当,全球经
济影响力理应也必然可以带动全球文化影响力,当然,这种带动
不是线性的必然关系,而是需要有文化原创力作为关键转换开关。
中国 14 亿多人口的国内市场巨大,中等收入人群达到 4 亿,这
个数量是巨大的,文化消费力更是巨大的,这成为文化原创力提
升的不可替代的牵引力。当代中国青年群体具有天然的文化自信、
开阔的国际视野,这个群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
主体,对这个群体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舞台,就能推动中华文化原
创力实现更大的提升。充分发挥这三大动力的文化价值,能有效
提升中华文化原创力,大踏步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让文化创新与
科技创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双引擎,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化保持旺盛原创力的重要经验
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最深刻纽带,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最
持久动力。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生命力,
对内体现为文明凝聚力,对外体现为文明影响力。从人类文明进
程来看,不同民族的文化群星璀璨,各有所长,但从时间尺度上
看,能够数千年延续不断持续发展的,只有中华文明。究其原因,
正是因为中华文明中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创力。
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以
来的许多中外学者认为,中国存在的实质正是一个“文化体”“文
明体”。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统一性的突出特性决定了“中华文
化”对于“中国存在”的根本意义。对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族群
实体的主体性与中国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政治实体的主体性
来说,文化与文化主体性都是带有根本意义上的内涵与基石。罗
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对中国作为文明体的存在有过论述,其
中谈道,“与其说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中国是一个文明
——从古延续至今的唯一文明。从孔子时代起,埃及、巴比伦、
波斯、马其顿、罗马帝国先后消亡,但中国不断改变,存续至今。
中国曾经受到外国影响,先是有佛教,现在是西方科学。但在过
去,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将来,西方科学也不会把中
国人变成欧洲人。”[2]
中国人不会变成其他国家的人,中华文化不会变成其他文化,
梳理中华文脉,旺盛而独特的中华文明生命力背后是中华文化的
强大原创力,理解这种文化原创力形成的历史原因,既能更好地
保持这种力量,也能更好地向国际社会讲清楚中华文明的魅力。
一是得益于深厚的思想文化积淀。以儒家、道家学说为代表
的原创性思想理论深刻洞察了人性之道、社会之道与自然之道,
打破时空界限、技术和物质的壁垒,几千年来中国人都认同“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交往之法,认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的学习之法,认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的修养之法。孔子、老子的思想与著作时至今日依然在全球范围
内广为流传、备受推崇,正是因为这些先哲思想的高度原创力。
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来看,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份子,只要认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在中华历史文化深处,都能找到文化原创
的资源,不论《封神演义》还是《唐诗三百首》,不论是太乙真
人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