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市州十五五时期经
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的大幕正徐徐拉开。当
前,XX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与机遇期。在这承上
启下的重要节点,我们齐聚于此,共同探讨“十五五”时期的
发展蓝图,意义重大而深远。这不仅关乎XX能否在新发展阶段
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更关系到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
否实现。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同交流,期望能
为XX“十五五”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一、锚定目标,精准把握发展方向
明确合理的发展目标,是引领XX“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的
关键所在。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
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科学设定目标体系,确保发
展方向不偏、动力不竭。
(一)经济增长目标:稳健提升,质效并重。在经济增长方
面,我们要追求速度与质量的有机统一。依据XX当前经济发展
态势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十五五”期间,全省GDP预期增速应
设定在XX%左右较为适宜。这一增速既充分考虑了国内国际经济
形势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也契合XX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从产业结构优化来看,我们要持
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力争到“十五
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XX%以上,使其
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同时,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
伐也要加快,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赋能等手段,提高传统产
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附加值,确保传统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持续
发挥稳定支撑作用。
(二)创新驱动目标:加大投入,激发活力。创新是引领发
展的第一动力。为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十五五”期间,全省
研发投入强度需提升至XX%以上。加大研发投入,一方面要依靠
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支
出增速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速;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业
的创新积极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投
入激励机制,对研发投入强度高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
贴等政策支持。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要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国
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力争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XX家以上,省
级创新平台XX家以上,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载体支撑。此
外,还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人
才引进政策等,吸引和留住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创新驱动
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三)民生保障目标:普惠共享,增进福祉。民生福祉是发
展的根本目的。在“十五五”期间,我们要持续提高居民收入
水平,确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不
断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在就业方面,要千方百计扩大就
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力争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XX万
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XX%以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
们要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与就业创业协同联动,通过发展新兴产
业、扶持中小企业等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强
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
盾。在社会保障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
保障水平,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XX
%以上,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
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聚焦重点,全力推进关键任务
明确目标后,我们需聚焦重点任务,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
保“十五五”时期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一)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产业是经济发展
的根基。“十五五”期间,我们要把产业升级作为推动经济高
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
心竞争力。一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
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
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力度,推动其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
面,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业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
经济深度融合。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要加强创新药物研
发,提升高端医疗器械制造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生物医药企业。在新能源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太阳能、风
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
重,同时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
业链。在新材料产业方面,要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高
性能材料的自给率,满足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在高端装备制
造产业方面,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
国产化水平,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
发展。二是优化传统产业结构。传统产业是XX经济的重要支
撑。我们要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
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在钢铁、化工、建材等
传统产业领域,要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
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同
时,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技术,对企业生产流程、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改
造,提升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市场响应能力。例如,推动钢
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控
制;推动化工企业建设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系统,提高供应链协
同效率。此外,还要加强传统产业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
有XX特色的知名品牌,提高传统产业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
力。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我们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
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在现代物流方
面,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网络布局,培育壮大
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
本。在金融服务方面,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优化金融资源配
置,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推动
企业上市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科技服务方面,要培育
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科
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在文化旅游方面,要深入挖掘XX丰富的文
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动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XX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
度。四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我们要积极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方
面,要鼓励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开展个性化定制、
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
场竞争力。例如,推动汽车制造企业开展汽车租赁、售后服务
等业务,实现从产品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转变。在一二三产
业融合发展方面,要以农业为基础,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乡村
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
效益。例如,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促进区域协调,优化发展空间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
障。“十五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空间格
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一是强化区域发展战
略引领。充分发挥“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
展布局的引领作用。武汉作为“一主”,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综
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
市。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
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
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襄阳、宜昌作
为“两翼”,要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水
平,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要加强与武汉的对接合作,实现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产业发展上,襄阳要重点发展汽车、
装备制造等产业,宜昌要重点发展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同
时,要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在
全域协同方面,要加强全省各地之间的产业协作、基础设施互
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发展格局。二
是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
础和功能定位,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在武汉都市圈,要加
强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武汉要重点
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产业,周边城市要承
接武汉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例如,孝感要积极承接武汉
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鄂州要依托
顺丰机场,发展临空经济产业。在“襄十随神”城市群,要以
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加强产业协同创
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宜荆荆恩”城市群,要以化工、生
物医药、文化旅游等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
色发展。同时,要加强跨区域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要素自
由流动,提高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三是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互联
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五
五”期间,要加快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
高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在交通方面,要加快高速公路、
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综
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武汉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实现1小时
通勤圈。在能源方面,要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建设,提高能源保
障能力。推进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能源工程建设,优化能源
资源配置。在信息方面,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实现全省5G网络全覆盖,提高信息通信服务水平。
加强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促进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推动数
字经济协同发展。四是推动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公共服务
共建共享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区域教育、医
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
教育方面,要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交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
享。建立区域教育联盟,开展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等活动,提
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医疗方面,要加强区域医疗卫生合作,建
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
文化方面,要加强区域文化资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
的文化品牌。举办区域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丰富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十五
五”期间,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
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XX。一是强
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对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的
保护修复。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森林资源监
管,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中幼
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加
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体系,保护湿地生物多
样性。推进河流湖泊生态修复,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改善水生
态环境。例如,实施长江、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加强沿
江、沿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绿色生态屏障。二是加大环境
污染防治力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大气污
染防治方面,要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
改造,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扬尘污染,提高空
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水污染防治方面,要加强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加强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土壤污染防
治方面,要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
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同时,要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
化肥使用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三是推动绿色
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
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
源等绿色产业。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能源结构
调整,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
设,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引导企业降低碳排放。加强绿色
建筑推广应用,提高新建建筑绿色标准执行率。倡导绿色出行
方式,鼓励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