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市深化增值服务改革推进会上的交
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全面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
为抓手,以打造“e 齐办”政务服务品牌为目标,聚焦“帮办代
办”服务机制、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载体四方面,大力推
进“帮办代办”增值化服务,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的“大帮
办”服务场景。
一、服务机制增值化
(一)深化闭环问题解决机制。构建全域覆盖的问题发现网
络。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政务服务网留言板块、基层
网格员巡查等渠道,建立多维度问题收集体系,实现政务服务问
题“全域感知”。2024 年通过各渠道累计收集企业群众问题诉求
8600 余件,其中涉及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流程、审批材料提交
等多个方面,为精准解决问题提供数据支撑。优化全流程处置反
馈流程。制定《政务服务问题闭环处置细则》,明确问题受理后,
2 小时内进行分类派单,一般性问题 24 小时内办结,复杂问题
建立专班跟进,5 个工作日内形成初步解决方案。建立“双线反
馈”机制,通过短信、政务服务平台向群众实时推送办理进度,
办结后开展满意度回访,2024 年群众满意度达 98.5%。强化复盘
总结提升效能。每月召开问题分析研判会,对高频出现的 32 类
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形成典型案例汇编,提炼优化办事流程、
简化审批材料等改进措施 15 项,推动“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
套机制、堵住一批漏洞”,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
转变。
(二)深化联盟协同联动机制。织密联盟服务网络。以 35
个区镇(街道)级联盟会员单位为节点,建立“横向到边、纵向
到底”的协同服务体系,覆盖全区所有政务服务领域。设立跨部
门联合服务窗口 12 个,整合市场监管、税务、住建等部门资源,
实现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高频事项“一窗受理、集成
服务”。建强帮办代办队伍。组建由业务骨干、行业专家构成的
980 余人帮办代办团队,定期开展政策法规、业务流程、沟通技
巧等专题培训,2024 年累计培训 26 场次,人均参训时长超 40
小时。推行“AB 岗互补”“老带新结对”机制,确保服务不断
档、质量不下降。创新协同办理模式。建立“线上会商平台+线
下联席会议”双轨协同机制,针对企业个性化诉求,组织多部门
线上即时沟通,复杂问题每周召开联席会议集中研讨。2024 年
通过协同办理解决企业跨部门审批难题 210 件,平均办理时限缩
短 60%。
(三)深化工作长效推进机制。完善制度规范体系。制定
《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工作标准》《服务质量考核办法》等 8 项制
度,明确帮办代办服务范围、流程、行为规范及考核奖惩措施。
建立服务质量“红黑榜”,将群众评价、办理时效、问题解决率
等指标纳入考核,2024 年累计表彰优秀个人 36 名、通报整改问
题 12 项。强化宣传推广力度。通过政府官网、微信、短视频平
台等渠道发布帮办代办政策解读、办事指南等内容 200 余条,阅
读量超 10 万次。开展“政务服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 48 场,
发放宣传手册 1.2 万份,现场解答群众疑问 3000 余人次,提升
社会知晓度和参与度。建立动态优化机制。每季度开展政务服务
需求调研,收集企业群众意见建议,结合政策变化和技术发展,
及时调整帮办代办服务事项清单。2024 年新增“跨境贸易服务”
“新业态企业注册”等特色服务 8 项,持续拓展服务边界。
二、服务内容增值化
(一)推行审前预审帮办服务。打造专业预审团队。从各审
批部门选拔业务骨干 32 人组建审前预审专班,针对企业群众提
交的材料,开展“形式审查+实质指导”,一次性告知缺项材料和
整改要求。2024 年预审材料 1.5 万份,材料补正率下降 45%,审
批通过率提升至 92%。优化“预审+收件”衔接流程。在政务服
务大厅设立审前帮办区,配置智能叫号、材料预审终端等设备,
群众完成预审后,通过系统自动推送至综合窗口,实现“零等待”
无缝对接。推行“预审容缺受理”机制,对非关键材料缺失的,
允许企业群众在规定时限内补交,2024 年容缺受理事项 1200 件。
建立预审反馈改进机制。定期分析预审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
反向推动审批部门优化办事指南,细化材料提交标准。2024 年
修订办事指南 28 项,新增常见问题解答 56 条,进一步提升企业
群众办事体验。
(二)提升大厅兜底服务。完善兜底服务体系。设立“一件
事”兜底窗口 6 个,配备专职人员 18 名,负责协调解决非标类、
个性化诉求。制定《大厅兜底服务操作规范》,明确受理范围、
办理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强化
首问负责和协同联动。推行首问负责制,首问责任人全程跟踪问
题办理,需跨部门协调的,启动“内部流转”机制,24 小时内
形成解决方案。2024 年通过兜底服务解决群众“无门可找”问
题 380 件,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审批、特殊群体证件办理等复杂事
项。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增设“流动咨询岗”,在大厅巡回解答
群众疑问;建立“疑难问题会诊”制度,邀请法律顾问、行业专
家参与复杂问题解决。开展“服务体验官”活动,邀请企业群众
代表对兜底服务进行评价,收集改进建议 42 条,优化服务流程
12 项。
(三)实施专属定制式服务。组建金牌服务团队。遴选 15
名首席专家、30 名项目管家成立服务团队,涵盖规划、环保、
消防等多个领域。建立“一对一”项目服务档案,全程跟踪项目
进度,提供政策咨询、手续代办等全链条服务。打造“项目会客
厅”平台。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项目会客厅”,每周固定时间
组织审批部门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