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校2025年中青班上的个人党性分析报告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2025年4月6日至5月15日参加省委党校第三期中青年干
部培训班。此次培训正值全党深化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
实施的关键阶段,课程设置突出政治建设与作风建设主题,通过《关于全面从
严治党重要论述》等16个专题学习,以及“四不两直”基层调研、作风建设典型案
例情景模拟等实践教学,使我深刻认识到: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阶段性要
求,而是党员永葆政治本色的铁规戒律;作风建设不能止步于“不敢腐”的表层约
束,必须向“不想腐”的思想自觉升华。现结合自身思想工作实际开展党性分析如下:
一、思想认识与学习收获
(一)在理论学习维度把握“变与不变”的历史逻辑。系统学习八项规定的制
度演进史,从2012年“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等八项具体要求,到2024年
《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措施》等实施细则,深刻认识到:制度
条文因时而变,但“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的核心要义始终未变;监督重点随势而
调,但“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一脉相承。工作中曾存在认识误区,如在
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时,将“减少纸质台账”简单等同于作风改进,却忽视群
众反映的“智能设备操作复杂”等新矛盾,反映出对作风建设本质要求理解不深。
(二)在实践创新层面破解“显性与隐性”的矛盾转换。基层调研中发现的作
风问题呈现“下沉变异”特征:某街道将“严禁公款吃喝”异化为“企业赞助联谊”,某
部门以“电子留痕”替代实地核验导致数据失真。这些现象警示我们,作风建设已
进入破除“替代性执行”“象征性落实”的深水区。反思自身,在分管营商环境建设
工作时,虽能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但对“借企业场地组织活动”“由商会承担
考察费用”等擦边行为缺乏政治敏锐性,本质是对隐形变异问题缺乏斗争精神。
(三)在价值重构过程中校准“政绩与民意”的评价标尺。“某地花费百
万打造‘智慧社区’平台,使用率不足3%”的典型案例震动心灵。这揭示出作
风问题与政绩观偏差的深层关联:把上级满意等同于群众认可,将技术革
新等同于服务升级。结合自身,在推进“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时,曾过
度追求服务站点覆盖率,对老年人反映的“手机预约太复杂”“自助终端不会
用”等诉求响应不及时,反映出践行“民之所好好之”的宗旨意识存在温差。
(四)在制度执行环节贯通“约束与激励”的辩证关系。深入领会关于“坚
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重要论述,打破“作风建设就是捆住手
脚”的片面认知。某市建立“干部担当作为正负面清单”的经验启示我们,落
实八项规定既要划出“不可为”的底线,更要树立“主动为”的导向。本人在
处理某历史遗留问题时,因顾忌“问责风险”而过度强调程序合规,错失解
决问题的最佳窗口期,暴露出将“守规矩”与“敢担当”对立起来的认识偏差。
二、存在问题与具体表现
(一)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韧劲不足。在调查研究中有“打卡
式”倾向,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对深层矛盾解剖不够;落实基层减负
时存在“数字减负”“物理减负”现象,对隐形变异问题缺乏斗争精神。面
对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有时过度依赖标准化流程,未能有效平衡
程序规范与问题解决的关系,暴露出宗旨意识与攻坚能力的双重弱化。
(二)纪律规矩意识存在软化风险。对新型“围猎”手段的隐蔽性警惕
不足,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中存在“软着陆”心态;家风建设存在“灯下黑”倾
向,对亲属从业管理中的苗头性风险主动报备不够及时。这些现象折射出
将“大节不亏”等同于“小节无碍”的认知偏差,本质是自我革命精神有所衰减。
(三)担当作为精神出现钝化倾向。面对深层次改革任务时存
在“路径依赖”,破解体制机制矛盾的闯劲不足;在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时顾虑过多,缺少“新官理旧账”的政治担当。反映出将“守规矩”与“敢
作为”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