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民政局局长在社会救助
动态管理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社会救助动态管理工作会,这是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社会救助工作决策
部署的重要会议,也是推动我县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
次重要契机。社会救助作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
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态管理是
社会救助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救助政策的精准落实和
救助资源的合理配置。下面,我就做好全县社会救助动态管理
工作,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工作形势,凝聚动态管理共识
(一)把握政策要求,领会动态管理要义
社会救助政策是党和政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重要手
段,动态管理是确保政策精准实施的关键。从中央到地方,一
系列政策文件都对社会救助动态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
活,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国家出台的《社会救助暂行办
法》以及我省、市相关实施细则,都将动态管理作为重要内
容,要求建立健全救助对象定期核查机制、退出机制和准入机
制,确保救助对象有进有出、救助水平有升有降。这就要求我
们必须准确把握政策内涵,深刻认识到动态管理是实现社会救
助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救助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途
径,是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举措。只有严格
落实动态管理要求,才能让真正困难的群众得到及时救助,避
免救助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二)立足现实需求,明确动态管理方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困难群众的需求来看,不仅包括基本生活
保障,还涉及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多个方面的需求,而
且不同群体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从救助对象
的构成来看,既有传统的“三无”人员、低保户、特困人
员,也有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的新的困难群体,还有流
动人口中的困难群体,救助对象的流动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
从经济社会环境来看,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就
业压力,以及自然灾害、疫情等突发事件,都可能导致部分群
众陷入生活困境。这些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动态管
理,及时掌握困难群众的需求变化和救助对象的动态情况,精
准识别救助对象,合理调整救助政策和救助标准,为困难群众
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救助服务。只有立足现实需求,动态管
理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
势。
(三)正视问题挑战,增强动态管理压力
虽然我县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动态管理方
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精准识别难度较大。部分
救助对象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难以准确核实,存在隐瞒收入、
转移财产等现象,导致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救助范
围,而一些真正困难的群众却未能及时得到救助。二是动态调
整不够及时。对救助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变化跟踪不及时,存
在救助对象家庭条件改善后未及时退出救助,或者家庭出现新
的困难后未及时纳入救助的情况,影响了救助政策的公平性和
时效性。三是部门协作不够顺畅。社会救助涉及民政、财政、
人社、卫健、教育、住建等多个部门,虽然建立了部门协作机
制,但在信息共享、工作衔接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动态管
理工作效率不高。四是基层力量相对薄弱。乡镇(街道)和
村(社区)是社会救助动态管理的基层一线,面临着任务繁
重、人员不足、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了动态管理工
作的质量和效果。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
和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动态管理工作水
平。
(四)抢抓发展机遇,坚定动态管理信心
当前,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
支持政策和措施,为我们做好社会救助动态管理工作提供了良
好的发展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加大
对农村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为我们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动态管
理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
快速发展,为我们加强救助对象信息管理、实现部门信息共享
提供了技术支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发展机遇,坚定做好
动态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探索创新动态管理方式方
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动态管理效率和精准度,加强部门协作
形成工作合力,不断提升我县社会救助动态管理工作的整体水
平。
二、明确核心目标,把握动态管理方向
(一)精准识别救助对象,确保“应保尽保”
精准识别是社会救助动态管理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建立健全
救助对象识别机制,综合运用大数据比对、入户调查、邻里访
问、民主评议等多种方式,全面准确掌握救助对象的家庭收
入、财产状况、生活困难程度等信息。加强与公安、人社、住
建、金融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救助对象
信息比对平台,及时发现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确保不漏
一户、不落一人。同时,要严格审核把关,对申请救助的家庭
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核实,坚决防止不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救
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二)合理确定救助标准,实现“精准施保”
救助标准的合理确定是社会救助动态管理的关键环节。我们
要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生活成本变化,科学制定和调整
救助标准。按照分类救助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救助对象实行
差异化救助,确保救助标准与救助对象的困难程度相匹配。对
于低保对象,要根据家庭人均收入与当地低保标准的差额进行
救助;对于特困人员,要按照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确定
救助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同时,要加强对医疗、
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标准的动态调整,确保困难群众能够获
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
(三)及时调整救助对象,做到“有进有出”
动态调整是社会救助动态管理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建立健全
救助对象定期核查制度,对救助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情
况进行定期复核,原则上对低保家庭每年核查一次,对特困人
员每半年核查一次,对新纳入的救助对象在3个月内进行复核。
根据核查结果,及时对救助对象进行动态调整,对家庭收入和
财产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要及时退出救
助;对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新的对象,要及时纳入
救助。同时,要建立救助对象退出预警机制,对救助对象家庭
收入接近低保标准、家庭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等情况进行预
警,提前做好退出准备和帮扶工作,确保救助对象退出平稳有
序。
(四)提升救助服务质量,追求“高效便捷”
提升救助服务质量是社会救助动态管理的重要目标。我们要
以困难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优化救助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
高救助效率。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在乡
镇(街道)和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受理窗口,统一受理群
众的救助申请,及时转办相关部门办理,避免群众多头跑路。
加强救助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广使用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
统,实现救助申请、审核、审批、发放等全过程网上办理,提
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同时,要加强对救助工作人员的业务培
训,提高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热情、周
到、专业的救助服务。
三、把握关键原则,确保动态管理规范
(一)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维护社会救助公信力
公平公正是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动态管理工作的
核心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公平对待每
一位申请救助的群众,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在救助对象
识别、救助标准确定、救助对象调整等各个环节,都要坚持公
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公开救助政策、救助对象名
单、救助标准和救助金额等信息,让救助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加强对动态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优亲厚友、弄虚作
假、骗取救助等违规违纪行为,维护社会救助的公信力和权威
性。
(二)坚持精准精细原则,提高救助工作实效性
精准精细是社会救助动态管理的本质要求。我们要以精准识
别、精准救助、精准管理为目标,深入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需
求和家庭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救助方案,提供更加精准精细的
救助服务。在救助对象识别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全面收集相
关信息,准确判断家庭经济状况和困难程度;在救助标准确定
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救助金
额;在救助对象调整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家庭变化情况,做到
精准及时调整。同时,要加强对救助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建立
健全救助对象档案,详细记录救助对象的基本信息、家庭情
况、救助情况等,为动态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坚持动态灵活原则,适应形势发展变化
动态灵活是社会救助动态管理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
发展和困难群众需求的变化,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情况也在不
断变化。我们要树立动态管理的理念,建立灵活的调整机
制,及时应对各种变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的
变化,适时调整救助标准,确保救助水平与生活成本相适
应;根据困难群众需求的变化,及时拓展救助内容,丰富救助
方式,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救助服务;根据救助对象家庭情况的
变化,及时调整救助措施,做到救助措施与家庭困难状况相匹
配。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形势的分析研判,提前做好
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确保动态管理工作能够适应形势
发展的需要。
(四)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
以人为本是社会救助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动态管理工作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始终把困难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
注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和需求,用心用情做好救助工作。在动
态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困难群众的意愿和尊严,避免因动
态调整给困难群众带来负面影响。加强对困难群众的人文关
怀,主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通过
精准的动态管理,让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感受到党和政府
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