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调研
报告
为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市生态环境局对全市农村生
活污水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始
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的重
大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安排部署,坚持因
地制宜,分类实施,充分考虑农村实际,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千
村一面,对城镇、园区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纳入集镇污水处理厂
集中处理;对规模较大的独立村庄、搬迁社区、安置小区以及在
主要河流沿线、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加快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
配套管网建设;对位置偏远、分散居住、污水不易收集的村庄,
结合农村改厕因地制宜采用无动力氧化塘、小型人工湿地、三格
化粪池等方式进行处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稳步提高,黑
臭水体稳步消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农民群
众生命健康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截至
XX 年 X 月底,全市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 XX 个,
治理率 38.3%;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XX 套,配套建设污
水收集管网 XX 千米,日处理总量 XX 万余吨,受益人口 XX 万
人;纳入农村黑臭水体监管信息系统 13 条农村黑臭水体,已治
理 6 条,正在开展治理 2 条,治理率 46.2%。XX 县成功入选全
省第一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县。XX 个县(市、
区)编制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XX、XX 县政府
和恒口示范区管委会印发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行维护管理办
法,其它县区由县生态环境局或其它职能部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
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引领系统性不够。我市位于 XXX 区域,大多数村
庄依山而建,居住比较分散,各乡村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
口流动性等差别也较大,但部分县(市、区)在农村生活污水治
理规划中,未把规划内容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宜居
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未把设施建设与供水、改厕、雨
水收集等工程有效衔接,处理工艺选择不合理,片面追求“高大
上”的处理工艺,没有因地制宜选用造价低、建设运营成本低、
操作简单的适合当地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一些污水处理设施污水
处理水量与处理能力不相匹配,运行过程中“吃不饱”“排不
掉”,导致不能正常运行。
二是运维资金保障不到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前期的管网和
设施建设、后期的运维和管理成本高,社会资本投入热情不高,
资金基本依靠政府承担。目前大多数县(市、区)由村镇工作人
员负责管护,少数县聘请了第三方技术单位管理。处理设施每年
运行的电费、维护费、人工费等费用,少则十几万,多则高达几
百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行经费时常难以保障,甚至出现
管理人员工资长期拖欠的情况。导致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遇到设备损坏无法及时修复,镇村两级了解情况但又无法彻底有
效解决,“突击性运行”“应付检查式运行”的情况依然存在。
三是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由于污水管网建设难度大、费用
高,有的县(市、区)仅仅为了完成污水处理站项目建设任务,
相应的污水配套管网设施建设不完善,“重场轻网”观念导致污
水处理设施建好后作用发挥受限。“重建轻管”现象也较为普遍。
部分县区未建立农村生活污水监管及监测机制,未能进行定期检
查或抽查设施运行情况。有的农村污水处理站监督考核机制缺失,
维护、监管权责不清,设施运维管理缺位,代管的镇、村干部缺
少基本使用维护和安全常识,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发现排除,
管网破损漏损未及时维修等因素,导致有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
于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