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加强乡村医疗卫生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加强乡村医疗卫生建设的调研报告 我的老家位位于离县城 25 公里的小山村。户口在村的人口 有 1000 人左右,但平时并没有这么多人。大多数年轻人在外打 工,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在村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 现在全民都基本实现小康了,但乡村振兴的任务还远未完成。乡 村的医疗状况,村民的健康水平,是事关乡村能否顺利振兴的重 要指标。可以说,健康不健康,关键看老乡;振兴不振兴,关键 看乡亲。今年春节,我借回老家过年之机,顺道了解了一下乡村 医疗卫生的情况。 从了解的情况看,村民看病有多种渠道,一般的感冒、腹污、 头疼脑热的日常小毛病在村医务室由村医看;较重的病在镇卫生 院治;再严重的就得上县、市、省的大医院治了。从整体上看, 尽管现在村民有多种渠道看病,但由于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村民一般首选村医务室。村医治不了的,才逐级转往更高层次的 医院,可以说,村医仍是村民卫生健康的守护神。他们不仅要为 村民看病,还要承担一些公共卫生职责,为村民体检、为每个村 民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签约、疫情防控等工作。村民对自己 的健康情况不一定了解,但村医却对每个村民的健康状况了如指 掌,是村民最鲜活的健康档案,也是农村唯一全天候、廉价、好 使的医生。 我们村里现有两名村医,甲医师 70 余岁的,当村医 40 余年; 乙医师 50 余岁的,腿有残疾,行动不便。甲医师因看见大了, 搬回家行医,乙医师驻村行医,分片负责公共卫生。各自的服 务对象是 6 个村小组约 6、7 百人。通过与村医聊天,现场查看 医务室,翻阅有关资料档案等,我觉得村医现状不容乐观,需引 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医疗水平不高。一是专业水平低。赤脚医生文化水平 都较低,或中小学文化,或通过学徒从医。最高学历也有卫校毕 业生。文化水平决定了医疗水平,一般也只能看个感冒腹污、头 疼脑热、包扎伤口等日常小毛病。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束手无策。 二是医务人员少。村医自己就是医务室的全部,既是全科医生、 又是护士兼勤杂人员。有的还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农活缠身。 三是培训机会少。培训没有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 (二)医疗设备简陋。村医在自家腾出一两间房,添置一些 简单的药柜、桌椅,在外挂一“XX 村医务室”匾牌,这就算是 医务室了。近年来,卫生系统为村医务室拨付了一定的资金用于 改造,要求门诊室、药房、注射室、观察室分设,也下拨了电脑 等设备。但总体来看,设备依然简陋,仅有一些温度计、血压表、 听筒、药柜等,没有什么现代化的医疗器械。当然,太先进的也 不一定会用。缺医少药也成为常态,如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 整之后,大量村民出现症状,但由于医务室药品储备不足,无法 为村民提供必须的药品,延误了病情,有的老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三)报账手续复杂。原来村民看病、交钱给村医就行了。 农村实行医保后,村民看病有一定的费用可以报销,上级卫生部 门根据村医的看病量拨付一下定的费用给村医。为加强监管,卫 生部门对村医也提出了要求,村医每看完一个病,要通过电脑开 具电子处方。由于上级下发的电脑配置低,经过数年后基本报废。 加上村医本身年纪大,对电脑操作不熟悉,经常是看病拿药 3 分 钟,开个电子病例却要要 30 分钟还不止。 (四)非医务性杂事太多。看病之外,村医还要为村民体检、 建立村民健康档案、与村民签约家庭医生等工作。耗费了大量的 时间精力。更不用说,这些农民身份的非专职医生,还有一大堆 的农活要做。可以说,村医用于医疗上的时间精力能占 30%就不 错了。 (五)村医地位不高。一般来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从 成年到老年,一辈子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医生,村医作为村民健康 的保护人,一般在村里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从全国的卫生系 统来看,村医的地位并不高。一是身份不明。村医从户口上来说, 就是农村户口,是农民;但从工作性质来说,既作为个体医生从 事医疗工作,是个体户,又承担国家基层公共卫生职责,带有公 家性质,可以说是有公有私,公私不分。工作上主要从事公共卫 生工作,以公为主,为村民看病为辅;收入上主要靠非医疗性工 作获得,以私为主,财政补贴为辅。 (六)村医收入保障不足。村医收入主要来自于财政补贴、 非医疗性收入等,其中财政补贴收入是村医的主要医疗收入,主 要通过为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获得,收入的多少与服务的村民 人口数、看病数有关,我们村的村医这块收入大概为 1.2 万左右。 非诊疗收入主要是指村医作为农民从事农副业获得的收入。年轻 的村医主要靠非诊疗收入,年纪大的村医主要靠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