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某县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选人用人专项整治党性分析汇报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某县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选 人用人专项整治党性分析汇报材料 根据总局、省局关于选人用人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要求,我 紧扣“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规范选人用人 工作”主题,结合自身岗位职责,通过“对照党章党规找差 距、对标上级要求查不足、对接干部群众听意见”,深入查摆 了在选人用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了思想根源,明确 了整改方向。现将党性分析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县局党委委员、分管人事工作的副局长,我始终把贯彻 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严格执行《党政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税务系 统干部管理规定。但对照总局巡视反馈问题、省局专项检查通 报及干部群众意见,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政治把关“严度”不足,对“首关不过、余关莫 论”的把握有偏差 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是政治标准,但在具体实践中,我对干 部政治素质的考察还存在“虚化”“泛化”问题。 一是考察内容“大而化之”。202*年以来,县局开展3批次 科级干部选拔、5批次股级干部调整,虽在方案中明确“突出政 治标准”,但考察指标多为“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领 导”等笼统表述,缺乏“可量化、可核查”的具体标准。例 如,在202*年某分局副局长选拔中,对考察对象在落实减税降 费、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中的政治表现仅作“较好”定性评 价,未深入核查其具体行动和群众口碑。 二是考察方式“浅尝辄止”。政治素质考察多依赖个别谈 话、民主测评等传统方式,对“八小时外”政治表现、重大事 件中的政治立场缺乏延伸了解。202*年,某干部因参与封建迷 信活动被群众举报,经查其日常工作中“表面合规”,但考察 时未通过家访、社区走访等方式深挖思想动态,暴露出政治考 察的“盲区”。 三是结果运用“刚性不足”。对政治表现一般的干部,存 在“提醒教育代替组织处理”的倾向。202*年,某股级干部在 党史学习教育中发表不当言论,虽被批评教育,但未影响其年 度考核评优,未能形成“政治不过关、一切不过关”的鲜明导 向。 (二)程序执行“精度”不够,对“规范操作”的要求有松 懈 选人用人程序是确保公平公正的“生命线”,但在实际操作 中,我对细节的把控还存在“打折扣”现象。 一是民主推荐“质量不高”。部分干部对民主推荐的严肃性 认识不足,存在“凭关系打分”“随大流投票”问题。202*年 股级干部推荐中,某岗位推荐得票前3名干部的群众认可度调查 显示,2人“业务能力一般”“群众基础薄弱”,反映出推荐环 节存在“人情票”“印象票”干扰,而我未及时采取“二次推 荐”或“延伸谈话”等方式纠偏。 二是考察谈话“深度不够”。考察组人员多为临时抽调,对 谈话技巧、政策把握不熟练,导致谈话内容“浮在表 面”。202*年某税务所所长考察中,谈话对象仅反馈“工作认 真”“团结同事”,未触及“担当不足”“创新意识弱”等关 键问题,而我作为分管领导,未严格审核考察报告,导致“带 病提名”风险。 三是任前公示“效果不佳”。公示范围局限于机关大楼公告 栏,对基层分局干部覆盖不足;公示内容仅列姓名、职务,未 公开德能勤绩廉等具体信息。202*年某干部任前公示期间,基 层分局2名干部反映其“存在吃拿卡要苗头”,但因公示渠道单 一,问题线索未能及时收集,事后虽核查澄清,但影响了干部 选拔的公信力。 (三)日常管理“力度”不实,对“严管厚爱”的平衡有欠 缺 干部管理是选人用人的“后半篇文章”,但我在“管思想、 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上还存在“重选轻管”倾向。 一是跟踪培养“链条断裂”。对新任职干部的“扶上马、送 一程”不够到位。202*年新提拔的3名股级干部中,2人因“业 务不熟、协调能力弱”导致工作推进缓慢,而我未及时组 织“一对一”导师结对或专题培训,干部成长周期延长。 二是监督约束“抓小不紧”。对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 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202*年,某干部因“迟到早退频 繁”被考勤系统预警,分管股室仅口头提醒,我未督促启 动“谈话诫勉”程序,导致其后来因违反工作纪律被通报批 评,教训深刻。 三是激励关怀“形式单一”。干部考核“平均主义”仍有市 场,202*年度考核中,业务股室与后勤股室优秀指标分配“一 刀切”,导致“多干多错、少干少担”的消极情绪;对基层分 局干部的生活困难(如通勤不便、子女入学难)关注不 够,202*年某分局3名干部因家庭原因申请调岗,反映出人文关 怀的“温度”不足。 (四)担当作为“锐度”不强,对“破解难题”的勇气有欠 缺 面对干部队伍结构矛盾、人才断层等问题,我存在“求稳怕 乱”思想,改革创新力度不足。 一是破解“年龄断层”办法不多。县局35岁以下干部仅占 比12%,业务骨干集中在45-55岁年龄段,而我对“青年才俊选 育”的系统谋划不足,虽开展“青蓝工程”,但师徒结对“重 形式、轻实效”,202*年青年干部在市级业务比武中“零获 奖”,反映出培养机制的“空转”。 二是推动“能上能下”魄力不足。对“庸懒散拖”干部的调 整存在“顾虑重重”。202*年,某分局负责人因“工作长期落 后、群众意见大”被多次提醒,但我担心“影响队伍稳 定”,未及时启动“末位调整”程序,导致该分局连续两年绩 效考核排名倒数。 三是优化“人岗匹配”精准不够。干部调配更多依赖“经验 判断”,缺乏科学的能力测评和岗位需求分析。202*年将1名擅 长税收分析的干部调整至征管一线,因其“沟通协调能力 弱”,导致工作衔接不畅,而将1名征管能手调至税政岗位,又 因“政策钻研不深”难以胜任,造成“人才浪费”。 二、原因剖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表面看是工作方法和作风问题,根源在于 党性修养、政治站位、责任担当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