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县水利局长在河长制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县水利局长在河长制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河长制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河长 制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总结我县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的成效与不足,分析当前面 临的形势与挑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凝聚共识、压实责任,推动 我县河长制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生态保障。 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回望来时路,河长制工作成效显著 过去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全县 上下紧紧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扎实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取得了 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在座各位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 力。正是大家的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才让我县的河湖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河道环境焕新颜。河道是水生态的重要载体,河道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 到河长制工作的成效。我们始终把改善河道环境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一系列扎实有 效的举措,让河道旧貌换新颜。一是清淤疏浚见实效。我们组织专业队伍对全县主 要河道进行了全面清淤疏浚,累计完成清淤长度达320公里,清理淤泥86万立方米。 曾经淤积严重、行洪不畅的河道,如今水流更加通畅,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像城南 的月牙河,过去河道内淤泥堆积,一到雨季就容易发生内涝,经过清淤后,去年汛 期成功应对了三次强降雨,未出现大面积积水。二是岸线整治焕生机。开展河道岸 线专项整治行动,拆除违法建筑120处,清理乱堆乱放杂物300余吨,退让岸线15公 里。同时,在岸线两侧种植垂柳、紫薇等景观树木2.5万株,打造亲水平台8处,昔 日杂乱无章的河岸变成了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城东的滨河公园就是典型例 子,经过整治后,每天傍晚都有上千名群众在此健身娱乐。三是垃圾清理常态化。 建立河道垃圾日常清理机制,配备专职保洁人员180名,购置垃圾打捞船35艘,实现 了河道垃圾“日产日清”。今年以来,累计清理水面漂浮物、沿岸垃圾500余吨,河道 清洁度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二)水质提升有突破。水质是河湖生态的核心指标,我们始终把提升水质作 为河长制工作的核心任务,通过构建完善的监测体系、加强污染源管控等措施,全 县河道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监测体系日趋完善。建成县级水质监测中 心1个,在主要河道、水库设置监测点位58个,实现了水质指标每月一监测、每季度 一通报。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水质自动监测设备,对重点河段水质进行实时监 控,为水质改善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二是污染源头有效管控。开展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15家,督促28家企业完成 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改造老旧管网40公里,生活污水集中 处理率提高到9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万亩,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15%,农业面源 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三是水质指标稳步向好。与河长制实施初期相比,全县#类以上 水质河道占比从65%提高到88%,劣类水质河道全部消除。其中,我县的母亲 河——清水河,水质从原来的#类提升到#类,部分河段达到#类,水中鱼虾数量明显 增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三)责任链条更紧实。责任落实是河长制工作的关键,我们通过明确各级河 长职责、加强部门协同、严格考核机制等方式,构建了层层压实、环环相扣的责任 链条。一是各级河长履职到位。全县共设立县级河长8名、乡镇级河长56名、村级河 长230名,实现了河道全覆盖。各级河长认真履行“巡河、治河、护河”职责,县级河 长每月巡河不少于2次,乡镇级河长每旬巡河不少于1次,村级河长每周巡河不少 于1次。今年以来,各级河长累计巡河2.3万次,发现并解决问题1200余个。二是部 门协同高效有力。建立了水利、环保、农业、住建等12个部门参与的河长制联席会 议制度,明确各部门在河长制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形成了“河长牵头、部门联动、齐 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去年的清水河综合治理中,各部门密切配合,仅用3个月就完 成了河道清淤、污水管网铺设等多项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是考核机制严格规 范。将河长制工作纳入全县目标考核体系,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实行“月调度、 季督查、年考核”。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问题 较多的进行约谈问责。去年以来,共表彰先进单位20个、先进个人50名,约谈乡镇 和部门负责人8名,有效激发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四)宣传引导入人心。群众是河长制工作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通过多种 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对河长制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 心、支持、参与河湖保护的良好氛围。一是宣传活动形式多样。利用“世界水日”“中 国水周”等重要节点,开展集中宣传活动3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悬挂横 幅200余条,设置宣传展板80块。同时,通过电视、广播、微信等媒体平台,发布河 长制工作动态、河湖保护知识等信息800余条,扩大了宣传覆盖面。二是群众参与热 情高涨。开展“民间河长”“河道卫士”招募活动,招募志愿者300余名,他们积极参与河 道巡查、垃圾清理等工作,成为河长制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举办“保护母亲河”主题 征文、绘画比赛,收到作品2000余件,激发了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河湖保护意 识。三是爱河护河氛围浓厚。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引导,群众的河湖保护意识明显 增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不文明行为大幅减少。许多群众主动向有关部门举报 破坏河湖生态的行为,今年以来共收到群众举报线索50余条,据此查处违法行 为30余起,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正视当下难题,河长制工作短板仍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河长制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 忽视的问题和短板,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认真研 究,切实加以解决。 (一)治理力度仍需加大。虽然我们在河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 区域的治理还不够彻底,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部分河道整治不 彻底。一些偏远乡镇的小型河道、支流沟渠整治还存在死角,淤积现象依然存 在,影响了河道行洪和水质。如西乡的几条村级河道,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整治标 准不高,目前仍有5公里河段存在淤积问题。二是污染源治理有遗漏。农业面源污染 治理还不够深入,部分农户仍存在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 理率还不够高,一些偏远村庄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少数企业存在偷排漏排行 为,对水质造成了一定影响。三是生态修复进度滞后。部分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进展 缓慢,水生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等工作还跟不上,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和修复 能力较弱,影响了水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二)长效机制待完善。河长制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健全的长效机制来 保障,但目前我县在日常管护、经费保障、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一 是日常管护责任未压实。部分乡镇和部门对河道日常管护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治 理、轻管护的现象,管护责任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导致一些河道在整治后又出现了 反弹现象。二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河长制工作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来源单 一且不足,难以满足河道日常管护、生态修复等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一些经济基础 薄弱的乡镇,经费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问题反馈处理 不及时。虽然建立了问题发现和反馈机制,但在问题处理环节还存在推诿扯皮、拖 延应付等现象,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影响了群众的满意 度。 (三)协同配合有差距。河长制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乡镇,需要各方密切配 合、协同作战,但目前在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区域之间还存在一些协调不畅的问 题。一是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部分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有效的沟通协 调,在工作中出现了职责交叉或空白地带,影响了工作效率。在河道采砂管理方 面,水利、国土、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导致一些非法采砂行为 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制止。二是乡镇联动不够紧密。由于河道大多跨乡镇流经,一些 涉及多个乡镇的河道治理和保护工作,乡镇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存在各自为 战的情况,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区域协调存在壁垒。与相邻县市在跨界河道治 理方面的协调配合还不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行动,导致一些跨界河道的污染问题 得不到彻底解决。 (四)监管能力需提升。随着河长制工作的深入推进,对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 要求,但目前我县在监测设备、专业人员、执法力度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的问 题。一是监测设备相对落后。部分监测点位的设备老化、精度不高,难以满足精准 监测的需要;水质自动监测设备覆盖率还不够高,不能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影 响了对污染问题的快速响应。二是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县乡两级水利部门专业技术 人员短缺,特别是在水质监测、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匮乏,难以适应河 长制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三是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河道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 段不够先进,对非法排污、非法采砂、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存在 查处不及时、处罚不到位的现象,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三、洞察新形势,河长制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河长制工作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 任务。我们要准确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推动河长制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和省市对河长制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 支持政策,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国家战略提供保障。“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河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 设的重要抓手,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 制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河长制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们 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上级政策精准扶持。省市两级政府也出台了配套政 策,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今年,省财政安排河长制专项资 金5000万元,我市争取到1000万元,我县获得了200万元专项资金,为我们开展河道 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地方规划有序推进。我县编制了《*县 河长制工作“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河长制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将 河长制工作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有效衔接,为河长制工作的 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生态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 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河长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绿色发展理念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 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河长制工作作为保护水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必须顺应绿色 发展的要求,推动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二是生态保护标准持续提升。国家和地 方不断提高生态保护标准,对水质、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 我省将地表水#类以上水质比例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这就要求我 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提升。三是环境治理任务更 加艰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 等任务更加艰巨。我县作为农业大县和工业新兴县,面临着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 水排放等多重压力,河长制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 (三)社会期待日益增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干净的水、 优美的水环境的期待日益增强,这为我们开展河长制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群 众对水质要求更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不仅希望河道有水,更希望水质优 良,能够满足饮用、灌溉、休闲等多种需求。近年来,群众关于水质问题的信访投 诉呈上升趋势,反映了群众对水质改善的迫切愿望。二是公众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