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 2025 年“双百行动”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 X 学院 X 校长,尊敬的 X 医学院 X 副校长,尊敬的 X 应
用科技学院 X 副校长,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时盛夏,万物并秀。今天,我们怀着共谋发展的热忱和深化
合作的诚意,在这里隆重召开 X 区 2025 年“双百行动”联席会
议。各位高校的领导、专家学者在百忙之中拨冗莅临,与我们共
商大计、共绘蓝图,这充分体现了大家对 X 发展的关心厚爱和
鼎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共 X 区委、区人民政府,以及 X
新区的党工委、管委会,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长
期以来倾情倾智、倾力支持 X 区和 X 新区发展的 X 学院、X 医
学院、X应用科技学院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同时,
也向为推动“双百行动”付出辛勤努力的全区各级各部门同志们,
表示诚挚的问候!
“双百行动”,全称为“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
质量发展工程’行动”,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破解城乡区域发
展不平衡难题、推动 X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而
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不仅是一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举
措,更是一座连接“高校所能”与“地方所需”的坚实桥梁,是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自“双百行动”的号角吹响以来,我们与三所高校的合作,
宛如一场“双向奔赴”的美好约定。校地双方以高度的政治自觉
和行动自觉,迅速响应、积极作为,通过深度协同联动,共同播
下了合作的种子,浇灌了智慧的清泉,收获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
结对成果。我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合作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们看到了人才共育的“新模式”正在形成。X 学院与
我们区教育局的合作日益紧密多个“乡村美学工坊”成功落地不
仅为乡村带来了艺术的浸润,更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理
念与活力。我们通过共建实践基地、共享师资力量,共同探索出
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与地方相促进的人才培养新路,
为 X 的未来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力资本。
——我们看到了产业共兴的“新引擎”正在发力。三所高校
的专家团队,多次深入我们的产业园区、田间地头,把脉问诊、
精准施策。特别是在农业领域,X 学院与 X 满地丰生态农业科
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富硒农产品提升了我们农产品的科技附加
值;商学院团队更是身体力行,通过举办大学生直播电商助农大
赛让 X 的贡柑、X、X 等特色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这种将实验室、讲堂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的模式,正是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需要的强劲动力。
——我们看到了服务共享的“新图景”正在展现。无论是 X
医学院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上的专业指导,还是 X 应用科
技学院设计团队在美化乡村人居环境中的创意贡献,例如与 X
小学共创的“百米墙绘”,都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这些合作,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 X 人
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可以说,前一阶段的共建,我们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果
初显。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
怀,离不开三所高校的真诚携手与无私奉献,也离不开全区上下
的团结拼搏与扎实工作。实践充分证明,“双百行动”是推进校
地合作共赢的金钥匙,是撬动 X 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在此,
我再次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省委深
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县域振兴、城乡
融合。X 区作为 X 实施“东融西联”战略的桥头堡、X 区连接
大西南的“东大门”,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肩负
着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X”的历史使命。然而,我们也清醒
地认识到,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在产业能级、城乡面貌、
民生供给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行百里者半九十,要破解这
些发展中的难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的支撑、人才的驱动和智力
的支持。
“双百行动”,正是我们破题的关键一招。它为我们打开了
一扇机遇之窗,让我们能够近距离、成体系地承接高校的创新资
源、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历
史机遇,以本次联席会议为新的起点,推动校地合作从“初步结
对”迈向“深度融合”,从“点上开花”迈向“全面结果”,共同
构建一个“区校一体、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崭新
格局。借此机会,我谈三点希望和想法,与大家共勉。
一、希望我们聚焦产业提质,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
新突破,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X样板”。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县域经济的“压舱石”。X 区的产业
体系,特别是我们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智能装
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现代服务业等“主导+特色”产
业,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迫切需要高校
的“最强大脑”为我们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一是要在先进制造业上“深度耦联”。X 区和 X 新区是全市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已经初步形成了锂电设备和智能
座舱的产业链,并为小鹏汽车等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我们了
解到,X 学院在新一代功率半导体 IGBT 的研发上已取得重要突
破,这正是我们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的关键技
术之一。我们能否以此为契机,建立一个由政府牵线、高校研发、
企业应用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我们诚挚地邀请 X 学院
的科研团队,与我们区内的相关企业组建联合攻关小组,推动这
项关键技术在 X 落地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
集群。区委、区政府将全力支持,做好各项要素保障。我们定下
的目标是,到 2025 年,全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要
达到 3 件,这其中,我们热切期盼有更多来自我们校地合作的智
慧结晶。
二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