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做到四个必
须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
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
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
次在重要场合谈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阐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
历史意义,强调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激发出中
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远流淌于中华民族
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
为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永不褪色的精神标识。作为
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与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只争
朝夕、不负韶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下面,我以“做到‘四个必须’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
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要深刻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
怀。爱国情怀,是对伟大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热爱之情、认同归
属之感和感恩回报之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对爱
国情怀的高度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情怀升华
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抗
日战争承担着救国家于危难、救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的
重大历史使命,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伟大斗争。毛泽东同志
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
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爱国
主义旗帜感召下,全体中华儿女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
尊严而战,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依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
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二)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
节。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淬炼出的精神脊梁,凝
聚着民族的尊严、信念与力量。中华民族的骨子里历来就激荡
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雄健气魄,始
终“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面对穷凶
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行径、令人发指的暴虐,无数中
华儿女直面生死考验,一线浴血拼杀,哪怕献出宝贵的生命也
要坚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血肉之躯、决绝之志筑起
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以大义凛然、以身殉国的英雄壮举彰显
悲壮豪迈,以“疾风劲草”“烈火真金”的光辉形象把中华民
族的气节升华到新的境界。
(三)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
概。英雄气概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
精神。气为兵神,勇为兵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
游击队等抗日武装,不畏强敌,敢于牺牲,在极端艰苦的条件
下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八路军“狼牙山五壮
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英雄群
体,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抗日将领,就是中国人
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作家魏巍曾写道:“在战
场上看得很清楚,这是两种精神在较量:一种是日本人的‘武
士道’精神,一种是老红军的革命意志,看看究竟谁更顽
强,谁压倒谁。”
(四)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
念。必胜信念是虽经千难万险,仍然具有最终战胜敌人的强大
信心和顽强意志。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中国人民之所以
能坚持14年抗战并取得最终胜利,靠的就是百折不挠、坚忍不
拔的必胜信念。这一信念,来自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精神密
码,来自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民族气节,来自对敌我实力对比的
科学分析和战略形势走向的准确判断。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
战》中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洞悉战争全局的发展趋
势,科学研判敌我实力对比及其基本走向,在不少人迷茫甚至
绝望的时候,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战必胜的光明前景。百折不
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引领中国军民长期顽强抗战,一步
步积累局部优势,叠加聚变为全局胜势,最终实现化劣为优、
以弱胜强、反败为胜。
二、充分认识伟大抗战精神的重大时代价值
(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
力。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团结奋斗精神,正
是这种凝聚力的源头活水。在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打破了阶级、地域、党派等
的界限,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格局。新时代弘扬这一精神,必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通过加强爱国
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全体人民深刻认识“中华民族
是命运共同体”,在应对国际竞争、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挑战
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将个人理
想与民族大业紧密结合,形成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
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使“团结奋斗”成为新时代最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