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发言:深学细悟笃行中央城市工作会与
精神,聚焦规划引领与资源保障,谱写现代化
城市建设新篇章
同志们:
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科学擘画了新时代人民城市发展的
宏伟蓝图,为开创城市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
动力。作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
荣。结合部门职能与我市实际,现将学习心得与落实思路汇报如
下。
一、深学深悟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城市工作的思想航
标与实践遵循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历史性成就,深刻阐明了“建
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正如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根本立
场贯穿会议始终,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确立了价值坐标。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确保自然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事
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一)深刻领会“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夯实城市建设价值
根基城市工作的本质是服务于人,会议旗帜鲜明地将“人民城市
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
群众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最高标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问题。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需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
间,严格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坚决杜绝
“重形象轻功能、重开发轻民生”的偏向。在资源要素配置上,
需优先满足保障性住房、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整治等民生项目
需求,确保土地供应精准对接市民安居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的。“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
乐业。”我们必须将此作为城市空间治理的逻辑起点,建立以人
口流动规律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从“城长人”向“人定
城”转变,使城市规划真正体现民意、回应民需、惠及民生。
(二)精准把握“内涵发展”战略转向,优化城市转型路径
选择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存量提质为主”的新阶段,标
志着城市发展模式亟需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这就要求我们
强化底线思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
界“三条控制线”,坚决遏制粗放用地倾向。在存量空间挖潜方
面,需深入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工业用地“增效转型”、
闲置用地“腾笼换鸟”,探索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新路径。在
城市更新行动中,需坚持“留改拆”并举,注重历史风貌保护与
功能活化协同,避免大拆大建导致城市记忆断层。习近平总书记
深刻指出:“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
生态环境。”这要求我们必须将资源节约集约贯穿规划建设全链
条,通过容积率奖励、混合用地供给等政策创新,引导土地要素
向高质高效领域集聚,构建“以存量换增量、以流量促质量”的
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全面贯彻“系统治理”方法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效
能。会议将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强调多目标协同的系统治
理观。在自然资源管理层面,需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
保护修复机制,统筹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湿地资源保护、地质灾
害防治,筑牢城市生态安全屏障。在规划统筹领域,需强化国土
空间规划“一张图”管控作用,完善“详细规划+设计导则”传
导体系,确保城市形态协调统一。尤其要注重“五个统筹”。即
城乡统筹促进融合发展,区域统筹优化功能布局,陆海统筹拓展
战略空间,地上地下统筹增强承载能力,发展与安全统筹筑牢韧
性基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城市治理要注重在科学
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我们必须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
息平台,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对资源承载、人口规模、设施
供给的动态监测预警,以数字化赋能全域全要素精准治理,推动
城市实现韧性成长与智慧进化。
二、对标对表重点任务,全力构建规划引领与资源保障的战
略支撑体系
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关键在于狠抓落实。自然资源与规划部
门作为城市发展的“先行军”与“保障队”,必须牢记习近平总
书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政治嘱托,聚焦主责主业精准发
力,确保中央决策在 XX 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强化规划战略引领,构建协同一体的城镇空间格局。
锚定“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目标,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一
是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加快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报批,同步推进县级总规、乡镇规划编制,实现“三级三类”规
划全覆盖。强化规划刚性管控,严格约束性指标传导,确保生态
空间山清水秀、农业空间沃野千里、城镇空间紧凑集约。统筹划
定城镇开发边界内外功能板块,引导形成“核心引领、轴带联动、
多点支撑”的城镇空间结构。二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质增效。
深度融入 XX 城市群建设,优化跨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布局,促进
毗邻地区规划协同。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强化产业平台、
市政设施、公共服务专项规划保障。开展城乡接合部用地整治,
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
三是完善枢纽能级支撑网络。聚焦“轨道上的城市”目标,统筹
高铁枢纽、城际轨道、市域快线线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