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核心
任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
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关于富硒产
业标准化生产的最新部署。会议旨在系统总结发展成就,科学研
判形势挑战,擘画“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这既是对过往奋斗
历程的回望与褒奖,更是凝聚共识、再启新程的动员令。我们必
须清醒认识到,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全面
振兴的关键支撑。全体同志务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本次会议的决策部署上来。下面,我讲
三点意见。
一、锚定三茶统筹,绘就富硒茶产业新蓝图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消费结构升级与乡村振兴
战略叠加,为茶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为我
们指明了根本方向。立足我区富硒资源禀赋与六年厚积薄发的基
础,我们既要肯定综合产值六年增长近80%、突破20亿元大关、
标准化体系初步构建等显著成就,更要正视品牌影响力不足、产
业链条短、科技支撑弱、茶文旅融合浅等深层次矛盾。破解这些
难题,关键在于坚持系统观念,以科学规划引领未来。我们必须
将“三茶”统筹理念深度融入发展规划、政策设计和具体实
践,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并重,从单一生产转向全
链融合升级,奋力开辟富硒茶产业跃升新境界。
(一)筑牢生态根基,提升茶园标准化水平
产业根基在茶园,质量安全是生命线。必须严守生态红
线,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茶园建设管理全过程。一是强化生态建
园标准。严格执行《*茶1号建园技术规范》及省级以上标准,全
面推进老旧茶园生态化改造与良种化更新。新建茶园必须坚持高
起点规划,落实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严控面源污
染。二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全域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重点
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物理诱控等绿色技术模式。深
化茶园土壤质量监测与修复,确保产地环境持续优化。三是完善
基础设施配套。系统推进茶园道路、节水灌溉、防灾设施建
设,提升茶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支持茶园宜机化改造,提高茶
园管理机械化、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夯实优质原料供给
基础。
(二)强化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创新动能
科技是产业腾飞的核心引擎。必须聚焦关键瓶颈,推动创新
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突破种业核心技术。加强“*茶一
号”等优势品种的种质资源保护与提纯复壮,建设高标准种质资
源圃和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支持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开展抗逆、
高硒、适制性新品种选育,提升良种覆盖率与专用化水平。二是
革新加工技术体系。推动初制加工厂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升
级,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智能化精制生产线。加强夏秋茶资源
高效利用技术研发,突破大宗茶提质增效瓶颈。三是深化数字化
融合。加快建设智慧茶园管理系统,集成应用物联网、遥感、大
数据技术,实现对茶园环境、作物生长、病虫害的实时监测与精
准调控。构建茶产业大数据平台,贯通生产、加工、流通信息
链,以数字赋能全流程管理决策。
(三)深化品牌战略,拓展市场竞争优势
品牌是赢得市场的通行证。必须构建层次分明、价值凸显的
品牌矩阵,提升区域公用品牌溢价能力。一是塑强区域公用品牌
核心。集中资源提升“*富硒茶”地理标志和“*茶一号”公用品
牌影响力。系统挖掘富硒健康价值与地域文化内涵,制作高品质
品牌宣传载体,讲好品牌故事。严格品牌授权使用与监管,维护
品牌公信力。二是培育企业品牌梯队。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
社打造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产品子品牌。支持企业制定严于国
标、行标的企业标准,以高标准支撑高质量,形成“公用品
牌+企业品牌”协同共进格局。三是创新品牌传播体系。统筹利
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矩阵,策划高规格品牌推介活动。积极组织
企业参与国内外重要茶业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在重点城市交
通枢纽、商业中心开展精准广告投放,持续提升品牌曝光度与美
誉度。
二、聚焦四链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进入“十五五”时期,茶产业竞争已升级为全产业链、价值
链的竞争。国家《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
出,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提高茶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水平”。对标这一要求,我区亟需破解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业态单一等瓶颈。因此,必须将延链、强链、补链作为主攻方
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文旅链深度融合。通过政策
引导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集聚,加速科技成
果转化应用,深度开发产业多重价值,构建起基础扎实、结构优
化、韧性更强、效益更优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面增强我区富硒
茶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延展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
延伸产业链是提升附加值的关键路径。必须突破传统加工局
限,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要效益。一是优化产品结构体系。在
巩固提升优质绿茶主导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红茶、白茶、黑茶
等多茶类加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重点开发适应年轻消费群
体的新式茶饮、调味茶、便携茶包等快消产品,拓展市场份额。
二是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攻关茶叶功
能成分(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等)高效提取与稳态化技
术,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妆品、天然药物原料等高附加
值产品。建设茶精深加工产业园,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三是推进
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研究茶枝、茶花、茶籽、茶渣等副产物的高
值化利用技术,开发茶纤维制品、有机肥料、生物质燃料等新产
品,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模式,实现全料利用与
零废弃目标。
(二)打通创新链条,增强核心动能
创新链融合是产业升级的源动力。必须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
结合的创新生态,攻克关键技术瓶颈。一是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茶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
实验室等平台,聚焦良种繁育、绿色防控、智能装备、精深加工
等方向开展联合攻关。争取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提升研发层
级。二是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茶产
业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设立茶产业科技创新专项基
金,对引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研发首台(套)制茶装备的企业
给予重点扶持。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兼职兼薪等方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