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关于生
态保护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
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篇文章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再次
为我们指明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航向。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身
处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感到使命
在肩的万钧之重,也对未来的工作路径有了更深的思索。下面,
结合我们 XX 镇的实际,我谈几点不成熟的学习体会,说是研讨,
更是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一次思想汇报,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从“发展与保护的必答题”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时代之问
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
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面临
的不再是“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实现高质
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的必答题。
回望我们 XX 镇走过的路,坦白说,我们曾经也陷入过简单
的思维定式。看到一些项目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就容易在环
保准入上有所松动;面对群众增收的迫切愿望,就容易在发展方
式上选择“短平快”的路径。这些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
我们下大力气整治污染,全镇的生态环境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善。
截至去年底,我们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58%,城镇生活污水
处理率也提升到了 98.66%。
然而,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我反复问自己:这些数字的背
后,我们真的答好这道时代考题了吗?我们的“高水平保护”是
否真正催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我们的绿水青山,是否
真正变成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金山银山?答案恐怕不容乐观。我们
的林下经济产值虽然突破了 XX 亿元,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初
级农产品的种养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群众的增收效益还
不够稳固。我们守着 XX 景区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但“门票经
济”的思维惯性还在,如何将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可持续
的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我们的探索还远远不够。
总书记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警
醒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把生态环境保护看作是发展的成本或束缚,
而必须将其视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干部,
必须完成一次思想上的“自我革命”,从“项目为王”的惯性思
维,转向“生态为基”的系统思维;从被动应对环保督察,转向
主动谋划绿色发展。这不仅是认识论的飞跃,更是方法论的重塑。
二、从“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中,反思“头痛医头”的治
理之困
讲话中关于“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的论述,对我触
动很大。过去,我们的工作常常陷入“九龙治水”的困境,环保
抓环保的,农业抓农业的,文旅抓文旅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
协同,政策效应层层递减。比如,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对河道进
行清淤和治理,但上游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如果
得不到根治,河道治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如同一个木桶,
决定其容量的,永远是那块最短的板。
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
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这为我们破解治理难题开出了良方。
生态环境问题,根子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上,表现在水里、土
里、空气里,但治理的功夫却在岸上、在源头、在每一个环节。
对照这些要求,我反思我们的工作,确实存在“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现象。比如,我们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建了垃圾转
运站,配了保洁员,但前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