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办公室主任党校培训个人党性分析
报告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近日参加了市委党校第 XX 期科级
干部进修班学习。此次培训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能力”为主
题,通过专题授课、现场教学、分组研讨、案例教学等多种
形式,让我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政治体检”,在党
性修养上接受了一次系统的“淬火锻造”。作为一名长期从
事民政文秘工作的办公室干部,我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对照
党章党规、对照岗位职责、对照群众期盼,深入查摆问题、
深刻剖析根源,明确了整改方向。现将个人党性分析情况报
告如下:
一、培训收获与思想洗礼:在“学思践悟”中筑牢信
仰之基
此次党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鲜活,既有《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把握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等理论大课,也有《红色家书
里的初心使命》《基层治理中的群众工作方法》等实践案例
课;既有参观革命纪念馆时的沉浸式教学,也有小组研讨中
与来自不同部门学员的思想碰撞。通过原原本本学、逐字逐
句悟、联系实际思,我有三点深刻收获:
一是更加深刻领悟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政治
忠诚的底色更纯。 在《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专题课上,教授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历史脉络为线,
用大量鲜活数据和典型案例,阐释了“两个确立”是新时代
十年伟大变革的根本保证,是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
性。这让我想起去年参与起草市民政局年度工作报告时,曾
为如何精准表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而反复推敲——当时
只觉得这是政治要求,如今才真正理解,“两个确立”不是
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于每一项政策制定、每一次服务群众
中的“根”与“魂”。作为民政系统的文秘干部,我们起草
的每一份文件、记录的每一次会议、报送的每一条信息,都
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必须把政治标准放
在首位,确保民政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更加精准把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
民服务的情怀更浓。 现场教学中,我们走进 XX 区“幸福家
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地观摩了“时间银行”“银龄互
助”等养老服务创新项目。社区负责人介绍,他们为独居老
人建立了“一键呼叫”系统,志愿者通过“时间银行”存储
服务时长,未来可兑换自己需要的养老服务。一位 82 岁的
王奶奶拉着我们的手说:“现在下雨天不用出门买菜,社区
网格员比亲闺女还贴心。”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日常工作中接
触的群众来信——去年曾收到一位农村低保户的求助信,反
映医疗救助报销流程繁琐。当时我只觉得“按政策办”就是
尽责,却没深想“流程繁琐”背后是群众的奔波之苦。培训
中,教授讲到“为民服务要避免‘政策空转’”时,我深受
触动:民政工作直接服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老年群体,
“人民”二字不是口号,而是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一
份文件的表述是否通俗易懂,一项政策的落地是否方便群众,
一次沟通是否耐心倾听,都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
三是更加清醒认识到“本领恐慌”的现实压力,担当作
为的动力更强。 在“新时代办公室工作的挑战与应对”专题
研讨中,来自市委办的张科长分享了“文电运转零差错”的
工作法:“一份文件不仅要核格式、对文号,更要吃透政策
背景,预判基层执行中的难点。”这让我反思自己的工作:
过去总觉得“办公室工作就是上传下达、办文办会”,满足
于“不出错、不误事”,但对政策的深层解读、对基层的实
际需求关注不够。比如去年参与起草《XX 市社区养老服务
实施方案》时,我照搬上级文件框架,对“社区养老设施与
医疗资源如何联动”“民办养老机构补贴标准如何动态调整”
等问题思考不深,导致部分条款在基层落实时出现“水土不
服”。此次培训中,专家提到“文秘干部要当‘政策通’‘活
字典’”,让我意识到:办公室不仅是“中枢部门”,更应是
“智囊部门”,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把调研作为基本
功,在吃透上情、摸准下情、把握外情中提升参谋辅政能力。
二、问题查摆与根源剖析:在“对标对表”中找准差
距所在
对照党章党规、对照岗位职责、对照学员先进事迹,我
认真梳理了自身在党性修养、工作作风、能力素质等方面存
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理论学习“学用脱节”,政治能力的“根须”扎
得不够深
虽然能按时参加支部学习、党校培训,但存在“完成任
务”心态。比如,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时,满足于划重点、
记笔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民政工作在共同
富裕中的定位”等关键问题缺乏深入研讨;在起草《民政系
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方案》
时,直接套用上级文件模板多,结合民政“兜底性、基础性”
职能细化落实举措少。究其原因,是理论学习的“功利性”
大于“自觉性”,没有真正把学习作为提升政治能力的“刚
需”,导致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时“力不从心”。
(二)服务意识“有温差”,宗旨观念的“底色”擦得
不够亮
办公室工作接触群众较少,容易产生“机关化”倾向。
比如,去年处理群众来信时,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覆
盖不足”的问题,仅做了登记转办,没有跟踪问效;在筹备
“民政开放日”活动时,更多考虑流程是否顺畅、领导是否
满意,对“如何让群众更直观了解民政工作”“如何收集群
众真实需求”思考不足。有位退休老党员曾在意见簿上留言:
“希望民政干部多到社区走走,别总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
这句话如同一记警钟——我习惯了“坐办公室听汇报”,却
忘了“坐在炕头听民声”才是民政工作的本色,本质上是宗
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