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
能治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市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推进
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
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的各项安排部署,总结交流经验,分析
研判形势,部署推进下一阶段工作,持续开创全市党建引领基
层高效能治理工作的新局面。刚才,*同志通报了有关情况,部
分单位作了很好的发言,各有特色、各有亮点,值得大家相互
学习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在坚定信心中砥砺奋进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
持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持续抓基层、打
基础、固根本、强治理,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
效。实践证明,我们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方向是正确的、措
施是有效的、成效是明显的。
一是治理效能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我们始终将人民群
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通过一系列扎
实有效的工作,全市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增
强。根据最新统计,2024年度我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达到
了95.2%,群众满意度更是高达98.3%。特别是在物业服务这一
群众关切的领域,满意度已从过去的82%稳步提升至87%。全市
各级信访部门和基层组织全年累计处理各类矛盾调解、环境卫
生、民生诉求等问题超过20万件,化解率达到99.8%,建议办理
的代表满意率实现了100%。这些数据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
二是组织体系与治理模式“双优化”。我们坚持把建强基层
组织作为核心任务,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向最基层延
伸。在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创新治理模式。
例如,我们全面推广的“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通过
科技赋能,实现了对基层问题的精准发现、快速响应和高效处
置。部分社区探索的“红色物业”模式,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
居民的小区治理难题,强化了党组织在物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
作用。还有一些地方创新了“微网格”治理机制将服务管理的
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每户家庭,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
百米”。像*街道党工委打造的“融合善爱一家亲”党建品
牌,以及*社区党支部依靠网格长、楼道长、志愿者“三支队
伍”开展的“领头雁”“布谷鸟”“啄木鸟”行动,都是我们
整合资源、创新服务的生动案例,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
织力和号召力。
三是党员队伍与多元主体“双激活”。我们注重发挥党员的
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在基层治理一线担当作
为。通过落实“党员双报到”机制,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
区,认领服务岗位,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们积极构建多元
共治的治理格局,有效整合了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群众
等多方力量。*区探索的“贞丰+”党建工作圈,有效深化了区
域内不同单位之间的治理机制融合;*开发区创新的“星期天先
锋”工作模式,则成功吸引了大量在职党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
社区建设和志愿服务,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担当实
干、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奋战在基层治理
一线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正视问题,认清形势,在深刻反思中补齐短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标新时代新
征程的新要求,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市的党
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弱项。
一是在思想认识层面,存在“上热下冷”的温差。有的单位
和领导干部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极端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
刻,没有真正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存在就党建抓党建,就治理
抓治理的“两张皮”现象。有的基层干部思想观念陈旧,习惯
于“上传下达”的传统工作模式,对于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去
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存在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
二是在协同配合层面,存在“条块分割”的壁垒。基层治理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条线协同发力。但从
实际情况看,部门联动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资源下沉的渠道
还不够通畅。有的部门仍然习惯于“发号施令”,向基层派任
务、压担子,但在资源、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却不到
位,导致基层组织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的
困境。
三是在治理能力层面,存在“软硬不均”的短板。近年
来,我们在社区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很大精力,但“软
件”建设,特别是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仍有待提升。
部分群众反映,一些社区的公共设施建设规划不尽合理,信息
公开不够透明,意见反馈渠道不够畅通。部分基层干部的群众
工作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运用网络开展工作的能力,与新形
势下的治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是在风险防控层面,存在“时有疏漏”的隐患。随着经济
社会深刻转型,基层社会的矛盾风险点增多、面扩大。我们在
矛盾纠纷源头治理、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社会治安整体防
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个别地方
对潜在的风险隐患排查不够彻底,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不够完
善,距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的要求还有差距。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拿出切
实可行的措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聚焦重点,全面部署,在精准发力中开创新局
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必须紧盯目标、聚焦